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期中测试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A【解析】目标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可观测宇宙。地月系是地球和月球组成的 天体系统,小行星不属于地月系。因此级别由低到高为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可观测宇宙。故选A。 2.C【解析】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与日地距离无关,A错误:地球存在大气层主要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有关,与日地距 离关系不大,B错误: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从而有适宜的温度,C正确: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和黄 赤交角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日地距离的直接关联较弱,D错误。故选C。 3.B【解析】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从图中可见,太阳黑子数在2014年左右达到一个高 峰,2025年左右(预测值)又将达到一个高峰,间隔约11年,因此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故选B。 4.B【解析】太阳黑子数增多意味着太阳活动增强。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①正确:会扰动电离层,使无 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干扰,③正确:地球上的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无直接因果关联,②错误:极光多出现于高纬度地区,我国南方地区纬 度较低,一般不会出现极光,④错误。故选B。 5.B【解析】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距今10000~8000年时辽宁南部桦属花粉占优势,说明当时该区域气候较寒冷,适合桦树生 长:现今桦木林退缩到更北的大兴安岭等地,说明现在辽宁南部气候变暖,不再适合桦树大量生长。因此这一现象反映了古气候较现 今寒冷,B正确:地层形成顺序需通过地层的层理结构等判断,材料未体现,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同一物种(桦树)因气候改变分布范 围,而非生物演化,C错误;材料未涉及岩石类型变化,D错误。故选B。 6.C【解析】煤是地质史上的植物遗体经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石炭一二叠纪既然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那就可以 推知当时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森林植被,森林适宜生长的地理环境为气候较为湿润,C正确;干燥、寒冷不适宜森林大量存在,不利于形 成煤层,AD错误;炎热且岩浆活跃的环境也不利于森林大面积存在,不利于形成煤层,B错误。故选C。 7.C【解析】I圈层是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A错误;Ⅱ圈层是地壳,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B错误;Ⅲ圈层为地 幔(上地幔),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C正确;V圈层是外核,由熔融态金属物质组成,D错误。故选C。 8.A【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且横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对 地面建筑物等破坏更大,破坏性更强。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纵波先到达但破坏力相对较小的 时候,抢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达之前发布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更多的避险时间。故选A。 9.B【解析】材料“碳市场建设”针对的是二氧化碳,需判断其在干洁空气中的核心作用。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 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地面,产生温室效应,这与“双碳”战略减少温室效应的目标直接相关,B正确;维 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是氧气的作用,氧气供生物呼吸,与二氧化碳无关,A错误;吸收太阳紫外线是臭氧的作用,臭氧主要分布在平 流层,与二氧化碳无关,C错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而非干洁空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B。 10.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协同控制”中,需保护的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近地面臭氧为污染物,平流层臭 氧为保护屏障),需判断平流层的特征。平流层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 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符合平流层特征,B正确: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