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5026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分类与整理(第3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3124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分类
  • cover
逐层分类与整理 1.在具体情境中,能通过观察、操作理解事物可按多种标准逐层分类,并能对常见物品进行多层次分类,培养分类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用多种方式记录描述分类结果,分析运用结果,感悟分类价值,发展应用意识,体会分类标准多样性和顺序灵活性。 3.通过小组合作分类活动,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合作与实践能力,养成有序思考、严谨验证的习惯,体会分类必要性及蕴含信息。 学会用不同标准逐层分类。 理解分类顺序不影响结果。 多媒体课件,纽扣。 新课导入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 (1)什么是分类? (2)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忆分类的定义和标准。 课件出示答案。 引导学生小结:分类就是把同一类事物放在一起;分类的标准可以根据事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等)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复习旧知,进一步理解分类的定义和标准,为学习新知多次分类作铺垫。 二、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丽丽正在收拾纽扣,要把一堆纽扣放进盒子里,但是一不小心把盒子打翻了,纽扣都散落在桌子上了。你能帮帮丽丽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些纽扣分类装进纽扣盒里?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让学生能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么帮助丽丽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探究 出示【学习任务一】。 1.数一数。 教师展示杂乱纽扣图,提问:纽扣盒打翻了,该怎么样整理?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整理需求,需要先知道纽扣的数量。 师生共同点数,确认为18粒纽扣。 师总结:知道纽扣数量,整理的时候就不会漏掉。 2.看一看。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纽扣,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特征,适时板书关键特征(形状、颜色、扣眼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看一看”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出示【学习任务二】。 1.按照形状分。 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先按形状分类,可以如何继续细分? 学生思考并动手分一分,同桌交流,师巡视后点名回答。 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初步分类(按形状分成圆形和方形),同时思考进一步细分的可能性,再尝试按颜色进行第二次分类,最后探索按扣眼数进行第三次分类;记录分类过程与结果。 追问:最后分成了几类? 预设:8类。 小结:原来纽扣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逐层进行分类。 2.按照颜色分。 师提出新的分类要求:如果先按颜色分类,可以如何细分? 小组合作,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分类过程。 小组讨论确定分类顺序: (1)尝试“颜色→扣眼数→形状”的分类路径。 (2)探索“颜色→形状→扣眼数”的分类路径。 记录每种分类方法的结果。 教师出示课件,并表明两种方法正确且合理。 3.按照扣眼数分。 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 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分类顺序,指导记录创新分类方法。 学生分享思考结果: (1)尝试“扣眼数→颜色→形状”的分类路径。 (2)探索“扣眼数→形状→颜色”的分类路径。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分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按不同标准逐层分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出示【学习任务三】。 师:回顾前面的分类过程,对比每次的分类结果,有没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分类的过程图,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1:我发现把纽扣按一定标准分类后,还可以再分。 预设2:我发现不管按什么顺序分类,纽扣最后都分成了8类。 预设3:像这样逐层分类后,更方便后续对纽扣的使用。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想法,只要符合本节课内容且合理,教师都要给予夸奖和肯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分类活动,掌握按不同属性逐级分类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类思想的灵活运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