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7181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1-15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641079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哲学,必修,政治,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每逢春节,总有人感慨“年味淡了”,似乎只有小时候的春节,才最有年味,可如今物质丰饶,反倒让“年味”的面目变得模糊起来。“年味”真的淡了吗? 议题一 是传统习俗“过时”了吗? 年味淡了, 传统祭祖仪式 现代伦理观念淡化对 “祖先崇拜” 的重视,城市家庭简化为 “云端祭祖” 或仅摆放照片,乡村仪式流程缩短。 大规模燃放烟花爆竹 践行环保理念,全国超 500 城实施 “禁放令”,除夕鞭炮声量锐减,部分地区仅允许指定时段燃放。 手工年画与春联 工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机器印刷品取代手工绘制年画,网购春联替代手写春联,传统作坊逐渐消失。 逐渐消逝的传统年俗:现代化冲击下的文化变迁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与文化自觉的推动下 又有哪些新兴的年俗出现呢? 科技赋能型习俗 电子红包、云拜年打破地理限制,保留“拜年问好” 的情感内核;线上庙会与数字祭祖将传统民俗与 AR、3D 技术结合。 环保与实用导向型习俗 电子烟花与冷焰火替代传统燃放;定制化年夜饭与“反向春运”(父母赴子女工作城市过年)缓解返乡压力。 文化消费型新俗 国潮年货 、非遗体验,传统元素通过设计创新融入现代生活;三亚、哈尔滨等城市推出 “民俗旅游套餐”(如冰雪庙会、海岛年夜饭),将传统年俗与休闲消费结合,形成 “流动的春节” 新形态。 小组讨论: 从 年俗的“消逝” 到 “新生”, “不变”的是什么?“变”的又是什么? 年轻人应该如何让年味回归? “不变” 传统年俗的 “团圆、祈福、辞旧迎新” 的文化心理 “家族共同体” 的情感联结需求和“尊老爱幼” 的 伦理内核 “变” 载体革新,民俗从线下空间拓展至虚拟场域 从信仰驱动到消费与情感驱动,如祭灶神、拜财神等严肃的信仰仪式演变为文化符号与情感表达 更强调个体创意,年俗变为 “主动创造” 感受不到年味,也许不是因为年味淡了,是因为年轻人该由“感受年味的人” 变成“制造年味的人”: 新年文创制作 社区年夜饭 非遗传承体验 年俗文化解读 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 标准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途径 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目的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改造内涵:对文化核心价值、思想观念、精神实质的重塑,如对宗教哲学再诠释、传统 “孝文化” 剔除封建依附性、对 “男尊女卑” 传统伦理的改造等。 改造形式:对文化外在表现方式、载体、传播手段的革新,如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采用音乐、舞蹈、短视频的方式呈现等。 2.创新性发展 标准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途径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的 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突破传统(如虚拟现实非遗展览) 跨界融合(苗绣+科幻设计) 技术驱动(AI创作国风音乐) 全新表达(《哪吒》颠覆性改编) 文化衍生(故宫文创IP开发)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区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角度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着重点 侧重改造和转化(既往) 侧重创新和发展(开来) 对象 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途径 侧重“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创造性转化:对原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