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七单元 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单元主题:神奇的大自然 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 20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鹿 柴 唐·王维 解诗题 创作背景: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这是一首写景诗。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知诗人 鹿 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zhài fǎn tái wéi 读诗文 我会认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只 听见 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明诗意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照:照耀(着)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明诗意 诗歌大意: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明诗意 王维的《鹿柴》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宁静的追求。 诗中通过空山、人语、返景、青苔等意象,营造了幽深而光明的意境,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世的禅意和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悟诗情 望天门山 远远地看 解诗题 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曾学过他的诗作 《静夜思》 《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知 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读诗文 望天门山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唐 李白 我会写 李白“望”到了什么?默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试着理解诗意,诗句里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可以查字典,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进行理解。理解后和同学交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 断:断开。 中断:从中间断开。 明诗意 东 西 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想一想:什么样的长江才能断开天门山呢? 天门中断楚江开, 想象神奇,借山势写出了长江波涛汹涌的样子。 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绿的江水 汹涌回旋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汹涌回旋。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 突出,出现。 诗意:两岸的青山对着突出耸立。 孤帆一片日边来。 驶来。 诗意:一叶小舟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如果你是李白,当你坐在船上,看到天门山出现在眼前,离你越来越近,你心情怎样呢?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和“来”写出了李白内心的激动和惊喜。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而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 悟诗情 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日边来 以动写静 长江灵秀浩荡 孤帆乘风破浪 想象画面,朗读诗句,读出李白心中的赞叹。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