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8139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共15张PPT)

日期:2025-11-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52710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课,俄国,改革,课件,1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单元导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的改革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革命(英法美)、改革(日俄)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学习目标:知道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 背景 一、彼得一世改革 阅读教材P6第一段,运用年代尺梳理俄国兴起的历程。 9世纪晚期 13世纪上半叶 14世纪 16世纪初 东斯拉夫人 建立基辅罗斯 莫斯科公国崛起 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沙皇”称号 基辅罗斯被 蒙古人征服 原因 一、彼得一世改革 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如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材料: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占有广阔的市场,正在孕育工业革命;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西欧VS俄国 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社会发展极其缓慢。 一、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 伦敦 华沙 莫斯科 出发:1697年3月9日,彼得率领使团从莫斯科出发。 第一站:瑞典控制下的里加 第二站: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一周、火炮射击) 第三站:荷兰阿姆斯特丹(三个月、船厂木工) 第四站:伦敦(学习造船理论、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 第五站:波兰华沙(双方达成共同对抗瑞典的共识) 结束:1698年8月25日,彼得结束一年半的访问,回到莫斯科,并招募了各种专门人才共计640人。 通过此次西欧之行,彼得发现了俄国人思想的封闭和生产力的极端落后,这让彼得感觉到了改革的紧迫性!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 强兵。 目的 一、彼得一世改革 内容 领域 内容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 社会生活 阅读教材P7,完成彼得一世改革内容填空。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创建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一、彼得一世改革 影响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彼得一世大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此称霸波罗的海,并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俄国宣布成为帝国。俄国议会同时为彼得加冕,并授予他“彼得大帝”的称号。 积极: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成为欧洲强国,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一、彼得一世改革 影响 1680年相比1702年的税收增加了1倍,1724年则达到5倍。沉重的负担几乎全落在农奴身上……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彼得用极粗暴的手段加以推行……彼得对怠慢他的人动辄就抡起棍棒殴打,强迫他的大臣执行他的意旨……      ———《世界史:近代史编》 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马克思 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发展的障碍。 原因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钢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俄国 71 26 1606 英国 323 385 14603 法国 150 108 9160 材料:据1687年统计,全国93万户农民中约89万户是农奴,属于贵族、教会和皇室,有的大贵族竟拥有农奴4万名。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