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8473

第18课辛亥革命 课时作业(教师版+学生版)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6621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纲要,中外,统编,高中,学生
    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0“课时导言”改编]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其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此书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畅销全国。这说明(  ) A.维新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 D.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此书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畅销全国”及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1903年邹容《革命军》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这表明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故选C项;邹容是革命派的代表,《革命军》宣传的是革命思想而不是维新思想,排除A项;一本书的畅销并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排除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1“学思之窗”改编]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这里的“民权主义”是指(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答案 B 解析 依所学,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B项;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驱逐外国侵略势力,排除C项;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明确提出平均地权,改善工农生活状况,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1“史料阅读”改编]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随后他投入的战斗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四川保路运动 D.护国运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写下绝笔《与妻书》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英勇就义,故选A项;武昌起义前林觉民已牺牲,排除B项;林觉民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不是四川保路运动,排除C项;护国运动是在191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题组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2“历史纵横”改编]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  ) A.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C.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D.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清政府收回了路权……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趁着湖北地区兵力空虚,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故选B项;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提出的,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在1901年开始的,排除C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开始于1906年,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2“主干知识”改编]1911年10月10日,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新政府的首任都督是(  ) A.黎元洪 B.孙中山 C.蒋介石 D.袁世凯 答案 A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2“主干知识”改编]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据此可知(  ) A.封建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B.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C.民主共和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