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 沪粤版九上11.1 功 教学设计 课题 11.1 功 单元 第11章第1节 学科 沪粤版《物理》 年级 九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基础章节,属于“能量与做功”单元的核心知识。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功”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日常行为中抽象出物理学中的“做功”标准,建立力与位移的定量关系。内容结构清晰,由现象感知→概念建构→公式推导→应用实践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不仅为后续学习“功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还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核心理念。 2022新课标要求 1. 能准确说出物理学中“做功”的定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 能用公式 W=Fs 计算简单情境下的功,明确功的单位焦耳(J)及其意义。 3. 能通过观察与比较,归纳出做功的共同特征,发展归纳推理能力。 2.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不同情境下是否做功,提升逻辑判断能力。 4. 能设计简单实验或情境分析,验证“力是否做功”的判断标准。 5. 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例题分析,掌握解题规范与思路。 6. 能意识到物理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7. 能关注生活中做功现象,体会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与物理模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构建“功”的物理概念,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观念的基础认知。2、科学思维:在探究做功条件和计算功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学会将生活现象抽象为物理问题,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3、科学探究:通过案例讨论、实验分析等活动,提升观察、分析数据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但对“功”的理解仍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容易将“用力”等同于“做功”,混淆“做功”与“耗能”“疲劳”之间的区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这一关键要素理解困难。同时,部分学生对单位换算、公式运用存在畏难情绪。教学中需借助真实情境、对比实验和任务驱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建构的跨越。 重点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准确判断常见场景中力是否做功;2.熟练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理解各物理量的单位(F用N、s用m、W用J)及对应关系,能规范计算简单场景中的功(如斜面推木箱、水平拉木块)3.识别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并用物理原理解释(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难点 1.理解“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区分“物体运动的总距离”与“力的方向上的距离”(如斜面推木箱,距离取斜面长度而非高度);2.公式应用的对应性:避免误用“与力方向无关的距离”或“无关力”计算功(如水平拉车时,用拉力而非重力,距离取水平移动距离而非竖直高度);3.建立“功的物理意义”的直观感知:通过实例(如1J相当于将两个鸡蛋举高1m所做的功)帮助理解1J的大小,突破抽象单位的认知障碍。 材料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动画、实物投影仪、小车、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斜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讲授新课 任务一:创设冲突情境,引发认知矛盾(一)、展示图片:人推车不动 vs人拉车前进1. 教师播放两幅动态对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