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与物理模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构建“功”的物理概念,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观念的基础认知。 2、科学思维:在探究做功条件和计算功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学会将生活现象抽象为物理问题,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科学探究:通过案例讨论、实验分析等活动,提升观察、分析数据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责任感。 重点: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准确判断常见场景中力是否做功; 2.熟练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理解各物理量的单位(F用N、s用m、W用J)及对应关系,能规范计算简单场景中的功(如斜面推木箱、水平拉木块); 3.识别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并用物理原理解释(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难点:1.理解“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区分“物体运动的总距离”与“力的方向上的距离”(如斜面推木箱,距离取斜面长度而非高度); 2.公式应用的对应性:避免误用“与力方向无关的距离”或“无关力”计算功(如水平拉车时,用拉力而非重力,距离取水平移动距离而非竖直高度); 3.建立“功的物理意义”的直观感知:通过实例(如1J相当于将两个鸡蛋举高1m所做的功)帮助理解1J的大小,突破抽象单位的认知障碍。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_____,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和物体在____的方向上移动的____。 3.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____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____的乘积。若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则W=____,式中,W的单位是____,F的单位是单位是____,s的单位是____。 【合作探究】 1.探究目标 通过分析具体情景,归纳物理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区分物理学“做功”与日常生活“做工”的不同。 2.探究过程 情景对比分析 观察教材中的两组情景,填写下表: 情景(教材图号) 是否施加力 是否移动 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关系 是否“做功” 图11-1-1(a):推汽车未动 是 否 ——— 否 图11-1-1(b):搬石头未起 是 否 ——— 否 图11-1-2(a):拉水桶上升 是 是 一致(拉力向上,水桶上升) 是 图11-1-2(b):推小车运动 是 是 一致(推力水平,小车水平移动) 是 小组讨论 对比“做功”与“不做功”的情景,思考:两种“做功”情景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探究结论 物理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缺少任一因素,力对物体都不做功。 4.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当同学大扫除,提着水桶在楼道走进教室时,同学对水桶没有做功。 水桶受到拉力,但是在拉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劳而无功) (2)踢足球时,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此时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足球在草地上有移动距离,但是人此时没有对足球产生力。(不劳无功) (3)当同学们暑假乘坐小汽车返校时,小汽车在马路上行驶,小汽车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没有做功。 小汽车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也有距离,但是重力与支持力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例题1】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语“水滴石穿”,比喻力量虽小,但只要坚持,功到自然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滴石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水滴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