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96871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1-1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3229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16课
  • cover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上承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局势,下启全民族抗战爆发,是理解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团结抗日的关键节点,在单元知识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教材先以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呈现日本蓄谋侵略与东北沦陷的史实;再通过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展现民族危亡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引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最终以西安事变为重点,剖析其背景、各方态度及和平解决的意义,明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转折。教材注重史实与情感的结合,为“论从史出”的学习提供支撑,为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国共对峙初期的根据地建设等知识,对红军、国民党“剿共”等背景有初步认知,为理解本课奠定知识基础。但学生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具体历程,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逻辑理解较浅,易混淆“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概念。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张学良、杨靖宇等爱国人物事迹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较弱,空间想象能力有限,需借助地图直观理解事件地理分布。同时,学生开始具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能力,可通过史料分析、角色扮演深化认知,教学中需结合现实,以爱国精神激发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的概况,认识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径,它是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能够通过图文史料,知道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的史实,并对比五四运动,认识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史料,了解和掌握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和民族利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等抗日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日本侵略的蓄谋已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复杂性。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地图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角色扮演。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呈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纪念碑图片,这座形似翻开台历的纪念碑,为何将“1931年9月18日”铭刻在碑上?碑身的弹痕与骷髅图案,又象征着什么? 【导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3000万东北同胞陷入苦难。从这一事变开始,中国人民走上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借助纪念碑的符号意义,自然衔接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九一八事变 背景 【引导】出示三则文字材料,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径,而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