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01899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公开课《第6讲 物质的量浓度——基于医用生理盐水配制》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7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97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开课,第6讲 物质的量浓度——基于医用生理盐水配制
  • cover
第6讲 物质的量浓度———基于医用生理盐水配制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生理盐水配制过程,建立溶液浓度的宏观表征与微观粒子数量关系的认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c=n/V)的本质是单位体积内溶质粒子数的量化表示。能从微观角度解释0.9% NaCl溶液与人体细胞液渗透压平衡的原理。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经历“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误差分析”的完整探究过程,掌握容量瓶的规范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100mL 0.1mol/L NaCl溶液的配制,并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未洗涤烧杯等操作对浓度的影响(误差分析任务单见附件1)。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通过医疗事故案例(如2018年某医院误将10% NaCl溶液输入患者体内导致溶血),认识浓度控制对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对比工业氯碱厂(如山东铝业氯碱厂)连续化生产与实验室配制的差异,理解化学计量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价值。 (二)学业质量目标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c=1000ρω/M(ρ单位:g/cm ),能完成0.9% NaCl溶液(密度1.005g/cm )的浓度计算(结果为0.154mol/L)。 能根据稀释定律(c V =c V )设计医用生理盐水的稀释方案,如将10mL 1mol/L NaCl溶液稀释至65mL得到0.154mol/L溶液。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c=n/V、c=1000ρω/M、稀释定律)。 容量瓶的使用规范(检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二)难点 误差分析的逻辑推理(如定容时仰视导致V偏大,c偏低)。 从微观粒子数量角度理解渗透压平衡原理。 三、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一)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医院配制生理盐水”为主线贯穿课堂。 任务驱动法:设置4个核心任务(概念建构/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对比迁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医疗事故到浓度概念 1. 案例激疑 播放2018年某医院误用高渗盐水导致新生儿溶血的新闻片段,提问: “为什么0.9% NaCl溶液被称为生理盐水?偏离这个浓度会有什么后果?” “如何从定量角度描述溶液的浓稀程度?” 2. 概念建构 观看视频:播放实验室溶液配制标准流程重点观察溶质称量、溶液转移、定容操作。 任务1:根据视频内容完成“浓度表示方法对比表”(如下)。 表示方法 定义 单位 0.9% NaCl溶液的表示 质量分数(ω)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0.9% 物质的量浓度(c) 溶质的量/溶液体积 mol/L 0.154mol/L 3. 过渡提问:“实验室如何精确配制100mL 0.154mol/L NaCl溶液?需要哪些仪器?” (二)实验探究:容量瓶的使用与误差分析 1. 仪器认知 实物展示:容量瓶(100mL),强调刻度线、容量标识(20℃)、检漏操作(加水→倒立→旋转瓶塞→再倒立)。 提问:“为什么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对体积的影响)。 2. 分组实验(10分钟) 任务2:配制100mL 0.1mol/L NaCl溶液(简化浓度便于计算),实验步骤如下: ① 计算:m(NaCl)=0.1mol/L×0.1L×58.5g/mol=0.585g→称量0.59g(托盘天平精确到0.01g)。 ② 溶解:在烧杯中用20mL蒸馏水溶解,冷却至室温。 ③ 转移:用玻璃棒引流至容量瓶,洗涤烧杯2-3次,洗液并入容量瓶。 ④ 定容: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⑤ 摇匀:盖紧瓶塞,颠倒摇匀(注意此时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补加)。 3. 误差分析(5分钟) 任务3:完成误差分析任务单(附件1),重点讨论: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V偏小,c偏高)。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n偏小,c偏低)。 溶解后未冷却即转移(V偏小,c偏高)。 (三)临床应用:渗透压计算与医疗安全(12分钟) 1. 原理分析(4分钟) 微观解释:展示人体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图片: 0.9% NaCl溶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