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说明】 地理课程内容从空间尺度的视角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的逻辑顺序,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本节是七年级开篇内容,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理环境,这是生命存在的首要条件,也是地理事物存在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分为“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和“经纬网”五个框题展开。本课件重点多利用问题进行导入与知识的呈现,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和图文资料进行内容讲解,帮助学生达到熟知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的使用,经纬线与经纬度的特征,经纬网的作用,为后续的地图的阅读和区域的学习大小良好的知识基础。 2.1.2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目标】 1.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知道经线与纬线的特征、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3.学会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重点】 1.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难点】 1.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课时内容】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和经纬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经纬线视频,浏览整体知识,进入课堂学习。 一、纬线与纬度 1、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赤道,并理解赤道的概念。 2、引导学生读图并结合教材P24正文内容,完成纬线概念和特点的总结:形状、长度、指示方向、数量以及相互关系。 3、展示纬度的示意图,并结合文字,简要介绍纬度的概念,在图中描绘出纬度变化的方向并介绍其名称与表示方法。 4、根据教材P24正文及所学内容,总结纬度的特征:起始线、度数范围、表示符号、度数分布规律和写法。随后介绍南北纬的判断方法,并进行检验。 5、结合课本24正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重要的纬线,并说明理由。通过问题分析,可以发现赤道是南北纬分界线的同时,还是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6、展示示意图,将文字具象化,促使学生在在图中找出划分高、中、低纬度区的分界线及范围。 二、经线与经度 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以及中国古代方向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经线的定义和 “子午线”名称的由来,并能在地球仪上描绘出经线。 2、引导学生读图并结合教材P25正文内容,完成经线特征的总结:形状、长度、指示方向、数量以及相互关系。提问:数不清的经线,我们需要怎样区分它们? 3、展示经度的示意图,并结合文字,简要介绍本初子午线以及经度如何确定。 4、在图中描绘出经度变化的方向并介绍其名称与表示方法。随后提问:观察地球仪,是否有180°E和180°W两条180°经线?可以观察得出东经和西经的 180°是重合的,称为180°经线。 随后并用数轴图示法,介绍东西经的判断方法,并进行检验。 5、根据教材P25正文及所学内容,总结经度的特征:起始线、度数范围、表示符号、度数分布规律和写法。 6、提问:半圆弧的经线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圆吗?展示相关图像,并运用地球仪,帮助学生理解经线圈的概念,并在练习后,总结出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要满足必要条件。 7、通过地球仪演示或图片展示,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一个经线圈都能将地球分成两个半球,提问:这么多组经线圈,应该选择哪一组划分东西半球?引导学生读图确定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8、思考:为什么东西半球图是以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图像进行理解。 9、运用数轴图示法演示东西半球的判断方法,并总结出口诀。 经纬网 1、展示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