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们所曾经熟悉的“熟人社会”渐行渐远,而曾经陌生的“陌生人社会”渐成常态的生活模式切换的过程中,自由这一伦理价值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强调。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由是任何社会得以存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伦理基础。同时,信任也是任何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完全没有信任的社会关系是匪夷所思的”,这几乎可被视作不证自明和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与共识。如果没有或失去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任何社会都将难以持续,甚至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自由与信任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毋庸置疑,“陌生人社会”是一个以陌生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互不了解,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自由面前人人平等,自由具有对所有人来说天然的平等性。自由也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独立自处并与陌生的他人和谐相处的道德基础。虽然大家彼此陌生,但因每个人都是自由者,所以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而不会像在“熟人社会”中那样因彼此熟悉的程度而区别对待。 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换言之,自由与信任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矛盾:矛盾的两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均衡,总是处于一种‘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的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并在这种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推动社会在这一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这种状态就是社会发展的张力状态。”在“陌生人社会”中,自由与信任便处于这种张力状态。 我们知道,信任通常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性,而信任则是可预期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在生产、生活及交往环境相对稳定和流动性较弱的“熟人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当然,说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在“熟人社会”中,失信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将“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亦不为过,所谓无信不立是也。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这种信任得以确立的确定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因此,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自由的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偶然性,而“陌生人之间交往的偶然性意味着、也造就了这种交往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期性”。 “陌生人社会”中基于自由的信任与“熟人社会”中的基于熟悉的信任有所不同。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而“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然而“熟人社会”的这种信任却不具有普遍性,究其根由,乃是因其所由以确立的基础并不是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自由,而是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规矩,它与人们在“陌生人社会”中基于自由所建立的信任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节选自冯庆旭《自由与信任:“陌生人社会”的伦理视点》,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