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09976

四川省南充市百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378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四川省南充市百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兼具自然属性与伦理价值的核心意象,“水”不仅是先民认知宇宙规律的媒介,更是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逻辑载体。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下,先秦哲人通过“推类”这一独特的逻辑实践,将水的物理属性动态映射至伦理与政治领域,完成了从自然属性到价值符号的转变。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水”这一意象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其内涵早已超越自然物质范畴,演化为承载伦理、政治与哲学意涵的价值符号。从《诗经》“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文明起源想象,到《老子》“上善若水”的至德推类;从《管子》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宇宙论,到《孟子》以水“就下”之性推类“民归仁政”的政治合法性。在先哲的认知中,“水”意象既是自然之真的具象,又是价值之善的化身。 自然之真。在先秦典籍中,水的形态多样且出现频次极高。《诗经》中水及雨、雪、河、露等衍生意象共出现48次,《楚辞》50次,《尚书》27次,《周易》21次,其自然属性被细致观察。其中,《尚书》两次强调“水”居五行之首。古人不仅关注水的流动(“逝者如斯夫”)、润泽(“水善利万物”)、清浊(“泾以渭浊”)等物理特征,更从水的功能中提炼出生存智慧。如《管子》称水为“地之血气”,《太一生水》以水为宇宙生成的关键环节,均体现了水在自然认知中的基础地位。 价值之善。水之价值的升华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关联性思维。先民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推类方式,将水的物理特征与人的道德、政治实践相联结。水被人格化,如《老子》中水“处下”之性被赋予谦卑之德,其“无形”被升华为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水被社会化,如《孟子》讲“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将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经验抽象为“因势利导”的治国原则。 为何水能成为中国逻辑实践中“推类”思维的典型载体?其关键在于“类同理同”的思维模式,即从水的属性、状态、功能提炼出类属性或类事理的相似性,进而将其映射为治国理念、处世哲学与社会理想,形成了物理属性———伦理映射———价值实践的逻辑机制。 物理属性的分类与观察。先秦文献中对水的认知细致入微,其物理属性可归纳为两大维度。其一,属性维度。例如,流向趋下,《孟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水“就下”的天然倾向成为“民归仁政”的推类基础;无形随势,《庄子》“水流乎无形”,水随器成形、因势而变,后来被人们引申为灵活应变的处世智慧。其二,功能维度。例如,润泽万物,《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滋养生命却“不争”喻指无私利他的道德境界;承载覆舟,《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的载舟之力与覆舟之险成为“民本思想”的具象表达。这些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类同理同”的思维机制,被系统性地关联至人类社会的伦理与政治领域。 伦理映射与价值实践的运作机制。推类思维通过引征喻证实现从物理到伦理的转化,其核心在于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构建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类事理关联。如《老子》从“上善若水”到“不争之德”的推类。关于物理属性,老子认为水“处众人之所恶”却“善利万物”,于是将水的谦下、不争映射为圣人之德,这是其伦理映射;最终,治国当“无为而治”,个人当“守柔处弱”,形成一套以“不争”为核心的实践哲学,这是其价值结论。 从“水”意象的论证机制中可以总结出推类思维的特点。其一,不依赖严密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