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5169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日期:2025-11-15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915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中,政治,必修,统编,思想政治,基层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第六课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内容分析 宏观:第二单元重点讲授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本单元紧密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主题设计了三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第6课着重讲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方式和制度保障,即人民怎样当家作主。第六课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如何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相适应,为什么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微观:本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本册教材《政治与法治》第6课的第3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1目"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介绍了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分析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职能,阐明了基层民主所具有的特点;第2目"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介绍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如何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来保障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阐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两目内容互为表里,从组织层面和制度层面为我们阐释了为什么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学情分析 认知: 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两种形式都比较熟悉,开始接触有关基层群众自治的知识,对基层群众自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初步具备了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开始有个人的认知。 实践: 由于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性质和具体职能知之甚少,缺乏科学认知。 策略: 针对这种情况,使用生动案例材料,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真正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社会生活,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同。 3.目标确定 1.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特点,懂得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2.结合实际,阐述人民群众通过哪些形式的实践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3.深刻领会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深入推进。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如何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 难点: 如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课标要求: 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 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 : 明确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职能,说明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因,理解基层民主实践的途径与方式。 3.公共参与 :积极、主动、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实践调研,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通过课前调研导入新课,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思考基层群众自治的性质和职能,为课程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学生活动 学生实地走访当地村委会和居委会,学生结合身边基层自治的案例和理解,初步感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芽—从“合寨村”感悟我国基层自治的诞生教师活动 情景一: 播放新闻视频《合寨村基层治理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和形式。 归纳总结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情景二:通过自主预习,对基层群众自治的形式,村委会和居委会进行区分 教师归纳总结。 以村委会为例: 性质: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职能: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