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说明】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因此前面两节的内容作为本节的现行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知识基础。我国疆域辽阔,河湖众多,本节内容分为“河湖众多,区域差异显著”“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和“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本课件顺应教材结构,在了解我国河流整体概况的基础上,再着重讲解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我国南北方重要的“母亲河”,内容选择做到点面结合。同时,本课件始终贯穿探究河流与人类的关系,在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基础上,重点突出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这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培养对不利条件的忧患意识。 2.3.3 河流与湖泊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黄河的源头、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省区和地形区等概况,归纳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2、通过地图和资料,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灾害的产生原因,探究黄河的治理方案; 3、通过描述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 1、黄河概况和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 2、黄河各河段灾害的产生原因与治理方案; 3、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难点】 1、黄河各河段灾害的产生原因与治理方案; 2、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课时内容】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黄河的景观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黄河沿途的风景。随后再回顾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提问:看完视频,你能分享一下你对黄河有哪些印象呢? 一、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1、展示图2.29,在图中指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巴颜喀拉山脉及渤海。随后并在图中描绘出黄河干流,并描述其形状为“几”字形。 (一)“中国第二大河” 1、长度:分别展示中国和世界前五长河数据排序,可得知黄河5400千米的长度,为我国第二长河,并为世界第三长河。原和 2、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展示图2.29,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3、分界点:展示图2.23,引导学生在学生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和桃花峪。 4、作用:展示图文材料,带领学生认识黄河的作用:塑造平原、孕育文明、灌溉之利和旅游资源丰富。 (承转:展示黄河上中下游河段的河水景观,提问:为何黄河上、中、下游的河水景观差异如此之大?) (二)黄河的生态问题 1、开展P54活动:认识黄河沿途含沙量的变化。展示图2.33,概括出黄河上游含沙量较小、中游含沙量剧增、下游含沙量些许减少的结论。 2、展示图文材料,思考:为什么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剧增? (1)年降水量少:展示图2.12,提问:找出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干湿区。据图可知黄河干流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 (2)黄土深厚疏松:展示图2.5和图2.29,提问:找出黄河中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据图可发现黄河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简要就实景图讲解黄土高原的特点:黄土深厚,土质疏松。 (3)支流来沙多:展示图2.29,据图找出黄河中游的主要支流,可看出该河段中游两岸支流众多,冲刷强劲,且流经黄土高原,来沙量大。随后简要介绍泾渭分明的景观。 (4)夏季多暴雨:展示图2.13及位于黄河中游延安的气候图,提问:找出黄河中游主要流经的气候类型区。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中游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5)不合理人类活动:展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图片,简要讲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地表裸露。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小结: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剧增的原因。 3、展示图2.33和图2.5,思考:为什么黄河下游河段含沙量有所减少?对照两幅图,说说黄河下游主要流经哪个地形区?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1)播放视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