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3680

【教学评一体化】5.20《纳米材料》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6051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5.20,纳米材料,单元,整体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探究材料从天然到人造、从传统到新型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技术、工程与社会 二、学习内容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③描述某些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性,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①区别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特征,能说明某些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性等特性及其主要用途。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能区别生活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分析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关系。2《纺织材料》探究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的区别,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性能(如保暖性),了解纺织材料的发展。3《建筑材料》追溯建筑材料的演变,对比钢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性能,认识新型混凝土。4《纳米材料》认识纳米材料的概念,观察“莲叶效应”,模拟纳米疏水实验,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材料的演变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材料与生活密切相关(衣、食、住、行都依赖材料),从“材料演变”切入,契合学生对生活材料的好奇心,引导其从科学视角认识材料的发展逻辑。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区分材料”“对比实验探究性能”“资料阅读了解演变”等活动,落实“认识材料特性”“探究材料性能”“理解材料与生活的关系”等课标要求。 (三)教材关系 承接低年级对“物体材料”的初步感知,进一步深入探究材料的分类、性能、演变规律;为后续 “材料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奠定基础。 (四)次级主题逻辑 以“材料演变”为主线,按“基础分类(天然/人造)→具体领域应用(纺织、建筑)→前沿新型材料(纳米)”递进:从认识材料“是什么”,到探究“性能与用———,再到了解“发展与创新”,层层构建材料认知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如木头、塑料、棉布)有直观认识,但对“天然/人造的科学区分”“材料性能的本质差异”“演变的历史逻辑”等概念模糊。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可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活动,引导其从感性认知向理性理解过渡。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一)科学观念 能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纺织材料(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建筑材料的演变历程。 认识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与性能(如莲叶的疏水自洁),了解其在医疗、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理解“材料性能决定用途,材料演变让生活更便利”。 (二)科学思维 能通过“比较、分类、实验”等方法,分析材料的性能差异(如棉花与腈纶棉的保暖性)。 能从材料演变的现象中,归纳“材料随需求发展创新”的规律。 (三)探究实践 能用“看、摸、浸、烧”等多感官方法探究纺织材料的性能;能设计简单实验(如保暖性对比实验)并记录分析。 能模拟“莲叶效应”等纳米材料实验,能调查生活中材料的应用并整理信息。 (四)态度责任 体会材料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推动作用,激发对新材料的探究兴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