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4776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43069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浙江省,11月,图片,试题,语文,考试
    绝密★考试结束前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D 2.A 3.B 4.示例一:矛盾。(1分)①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室息的教 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2分)② 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 了。(2分) 示例二:不矛盾。(1分)①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问题上 是矛盾的,但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2分)②二者表面上的分歧,是 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鲁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 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语》回归了现实生活的土壤。(2分) 【答出是否矛盾给1分,理由每点2分。若“二者都反对将《论语》教条化”,且有分析,也给2分。 】 5.(①《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②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 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③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 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 【标准】写出以上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错,二者的原则并非“拿来主义”,而是认为传统文 化可转化为先锋思想。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错,“氛围感”这一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是对《论语》文 学性的肯定。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立场是:以当代人的经验、思考解读经典,让经典与时俱进。 A.立场是借鉴外来文化,吸取其精华: B.“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立场与材料二最为接近。 C.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 D.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 第7页共8页 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 为令人室息的教条”“我以为要少一一或者竟不一一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可知,鲁迅认为,“ 中国书”大多观点陈腐、令人室息,充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 生机活力的外国书。其实质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 结合材料二“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 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可知,于坚认为 《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其实质 也是认为《论语》并没有脱离生活和时代,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 这是一种探究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从“矛盾”与“不矛盾”两个角度切入 分析均可。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价值及特点简介:结合材料一“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 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 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 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材料二“《论语》在中华文明中 , 曾经有着崇高地位”可知,《论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