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授课教材: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一、 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本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创设“科学侦探”情境,以科学史为线索,模型构建为核心,AI技术为支撑。引导学生重走探索之路,在“提出假说-动手构建-验证修正-深化理解”的完整探究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深刻领会“结构与功能观”,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二、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AI图片:用“文心一格”生成3-5张DNA概念图,保存至手机。 3D模型:下载一段高清3D动画视频。 分组材料:DNA模型组件套件 教师演示模型:一个用精美材料制作的精确DNA小片段。 精心设计的PPT(含科学史资料、图片)。 学生学习任务单(含评价量表、推理记录区和结构总结区)。 学生准备: 复习遗传物质的基础知识,以4-6人为一小组就座。 三、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分析,阐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科学思维:基于科学史实进行分析、推理、论证,运用模型与建模的方法构建并优化DNA分子模型。 科学探究:模拟“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构建模型-检验修正”的科学探究全流程。 社会责任:感受科学家合作与探索的精神,认同科学技术是在不断争论与修正中发展的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反向平行”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生物学意义。 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AI想象,化身侦探 (5分钟) 教师活动: 投屏展示预生成的AI DNA概念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让AI根据‘DNA’这个词画了几张画,大家看———(展示图片)。这些画面充满了科幻感。那么,在真实的生命体内,这个决定我们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承载着生命全部遗传秘密的DNA分子,究竟是不是长这样?它到底有着怎样精妙而真实的结构?今天,我们都不当学生了,我们就当一回‘科学侦探’,穿越回70年前,和沃森、克里克一起,亲手揭开这个世纪之谜!” 学生活动:观看、惊叹、进入情境。 设计意图:利用AI视觉冲击力与角色扮演,瞬间激发兴趣,明确课堂主线。 (二) 探究之旅:循迹建模,AI验证 (30分钟) 活动一:情报分析———提出假说 (10分钟) 教师活动: 线索一:引导学生回顾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首先,这是我们的第一条线索:DNA的基本构建单位———脱氧核苷酸。请大家在自己的学习任务单上,快速画出它的简化图(一个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一个圆圈代表磷酸,矩形代表含氮碱基)。” 线索二:神秘法则 PPT展示查哥夫法则(A=T, G≡C)。“第二条关键线索!这组等量关系是巧合吗?它意味着什么?“A=T, G=C对推断DNA结构有何启示? 学生猜测和AI回答做对比” 存在“配对”规则:这就像我们发现,在班级里,每一个男生(A)总是和某一个特定的女生(T)一起出现,并且数量完全相等;另一个男生(G)也总是和另一个特定的女生(C)一起出现。这绝不可能是巧合,而是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搭档”关系。 否定了“简单单链”的可能性:如果DNA是简单的一条长链,那么A、T、G、C四种碱基的比例应该是随机变化的,不可能出现如此严格的等量关系。这种严格的1:1比例关系,强烈指向了两条链 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 揭示了碱基是结构核心:这个法则关注的是碱基(A,T,G,C)的数量关系,而不是糖或磷酸。这说明,碱基是形成这种稳定结构的关键所在,它们很可能位于分子的内部,通过某种方式将两条链连接起来 【引导】“AI指出了‘配对关系’。大家想想,怎样的结构能保证A和T、G和C总是成双成对?”(引导学生猜想“碱基互补配对”)。 线索三:决定性的“X光片” PPT展示富兰克林DNA衍射图。“终极线索!这张‘X光片’中的‘X’形,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