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6221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11-22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4599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人教,生物,学期,高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精准描述体液、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阐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意义,建立“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的整体性生命观念,理解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成分数据、构建物质交换模型、解读理化性质调节案例,培养数据处理、逻辑推理和模型构建能力,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分析方法。 3.科学探究:参与“内环境成分对比”“渗透压影响细胞形态”等小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简单对照实验,规范记录实验现象,提升合作探究与表达交流能力。 4.社会责任:结合内环境稳态与高原反应、脱水、酸碱失衡等健康问题的关联,分析生活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措施,树立科学养生意识,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概念界定:明确“内环境=细胞外液”,区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差异。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厘清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异同及物质交换路径,理解三者的动态平衡。 (3)内环境的功能:阐明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媒介的作用机制,关联人体各大系统的协调配合。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概念的精准理解:突破“‘内’与‘外’的相对性”认知误区,如消化道、呼吸道内的液体属于外界环境而非内环境。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调节机制:理解渗透压、pH等理化性质的内涵,解释缓冲物质调节pH的原理及渗透压维持的关键因素。 (3)物质交换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将抽象的物质交换过程转化为具象模型,并用模型解释实际生理现象(如高原反应、水肿等)。 三、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问题链驱动法+模型构建法”相结合。以生活实例创设情境,用递进式问题链引导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模型,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图片、成分数据、生理案例)、人体体液组成模型(实物或动画)、“红细胞形态变化”模拟实验视频、小组探究任务单(含数据表格、模型绘制模板)、思维导图模板(用于知识归纳)。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从“细胞的生存困境”引发认知冲突 1.双案例对比:展示两组素材———草履虫在清水滴中运动、摄食的显微视频,配文字“草履虫直接从水中获取食物和氧气,排出废物”;②人体皮肤划伤后红肿发炎的图片,配文字“皮肤细胞无法直接接触外界,却能正常代谢”。 2.问题链引导:①“草履虫和人体皮肤细胞的生存环境有何不同?”②“人体细胞数量庞大且分布在身体内部,它们如何获取营养和排出废物?”③“是否存在一个‘中间环境’为人体细胞提供支持?” 3.课题引出: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教师总结: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大多不直接接触外界环境,而是生活在一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内环境”中。由此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细胞生活的环境》,并板书核心词“内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细胞生存环境的对比,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的中介”这一核心功能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一: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三重身份” 1.概念拆解:体液与内环境的关系 (1)展示“人体体液组成示意图”(动画分步呈现):先呈现“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再将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占体液的2/3)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占体液的1/3)。 (2)重点强调:“内环境=细胞外液”,即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用通俗比喻解释:“如果把细胞比作‘房子’,内环境就是房子外的‘小区公共空间’,而细胞内液则是‘房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