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阐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内涵,理解稳态的动态性特征;掌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建立“稳态是生命活动基础”的整体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案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结合“稳态失衡”实例,学会用辩证思维理解稳态的重要性,提升“现象—本质”的分析能力。 (3)科学探究:参与“稳态调节机制”小组讨论,尝试设计“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探究方案,规范表达探究思路,提升合作与探究能力。 (4)社会责任:结合高血压、糖尿病等稳态失衡疾病,分析生活方式对稳态的影响,提出科学养生建议,树立“健康生活,维持稳态”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明确稳态是“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非绝对不变。 (2)稳态的调节机制: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协同作用,掌握各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关联。 (3)稳态的意义:阐明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教学难点 (1)稳态“动态平衡”的理解:突破“稳定=不变”的认知误区,理解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相对稳定状态。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协同机制:厘清三种调节方式在稳态维持中的具体作用及相互配合关系,避免孤立看待单一调节方式。 (3)稳态失衡的机理分析:结合具体疾病案例,准确关联“调节机制异常”与“稳态失衡症状”,建立“机制—功能—现象”的逻辑链。 三、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探究法+问题链驱动法+小组合作法”。以生活中的稳态失衡案例创设情境,用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调节机制,通过小组合作深化对网络调节的理解,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展示体温调节动画、血糖调节流程图、疾病案例数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关系”模型拼图(小组探究用)、探究任务单(含案例分析表、实验设计模板)、思维导图模板(知识归纳用)、血压血糖监测数据模拟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从“稳态失衡的代价”引发探究欲 1.双案例对比呈现:①展示“健康人一天内体温变化曲线”(6:00约36.2℃,14:00约37.1℃,22:00约36.8℃),配文字“健康人体温始终在37℃左右波动”;②展示“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血糖浓度对比图”(健康人空腹血糖3.9-6.1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超7.0mmol/L,且餐后剧烈波动),配文字“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引发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2.递进式问题链:①“健康人体温、血糖为何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是绝对不变的吗?”②“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意味着什么?这种‘失控’会带来哪些危害?”③“人体存在怎样的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课题引出:教师总结:“健康机体的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稳态。当稳态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本节课我们将探究‘内环境的稳态’———它的概念、调节机制及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稳定与失衡”的案例对比,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直观感受稳态的重要性,同时自然引出课题核心,激发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动态平衡的本质” 1.数据探究:从具体数据理解“相对稳定” (1)小组任务:发放“健康人内环境部分成分及理化性质波动数据”表,各小组分析数据并讨论:①各指标的波动范围有何特点?②能否用“绝对不变”描述这些指标的状态? (2)核心数据展示: 指标 正常范围 一天内典型波动值 体温(℃) 36.0-37.2 36.2(6:00)→37.1(14:00)→36.8(22:00) 血糖(mmol/L,空腹) 3.9-6.1 4.2(餐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