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2025学年第一学期质控1高二年级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选择题中,标注“不定项”的试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给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Pb-207 1.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人类冶炼不同金属的大致年代如图所示: (1)由上图可知,人类冶炼金属的年代远近主要和_____有关;请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解释上述现象_____。 (2)下列有关金属冶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 A. 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状态氯化钠来制备金属钠 B. 加热分解氧化汞可制取金属汞 C. 湿法炼铜可以用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 工业上冶炼铜、铁时主要采用热还原法 (3)含碳量在0.03%~2%之间某合金,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合金,这种合金是_____。 A. 铝合金 B. 镁合金 C. 生铁 D. 钢 (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该金属单质的性质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青铜是金属冶炼史上最早冶炼的合金,我国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青铜器在埋藏过程中会逐渐生锈,其修复工作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查阅资料得知铜锈的主要成分为。 (5)青铜的熔点比纯铜_____(填“高”或“低”) (6)铜绿可溶于酸,将少量的铜绿粉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7)继续查阅资料,了解到铜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成分有和。结构如图所示: 考古学家将铜锈分为“无害锈”和“有害锈”,“无害锈”形成后可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腐蚀,而“有害锈”则无法阻止腐蚀的深入。结合两种铜锈的结构推测,“有害锈”的主要成分为:_____,由此可知青铜器的锈蚀速率可能与溶液中的_____(填微粒符号)浓度有关。 (8)青铜器修复有多种方法,其中之一是碳酸钠法:将腐蚀文物置于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中浸泡,使转化为。请写出该方法涉及的离子方程式_____。 2. 钠及其化合物在食品、生物医药、工业中都有重要应用。实验探究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立即被氧气氧化,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原因是_____。 (2)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金属钠和氧气反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B. 钠钾合金通常状况下呈液态,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少量的钠可保存在有机溶剂中 D. 实验室取用钠后,剩余部分需放入指定废弃物存放容器 过氧化钠有着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因而具有广泛的用途,如作为漂白剂,印染剂,空气中二氧化碳吸收剂,潜艇中供氧剂等。为研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某活动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3)把一定量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实验1: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后颜色消失。甲同学认为褪色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_____。 (5)实验2:乙同学查资料得知,酚酞的粉红色是来自其醌式结构的特征色,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对酚酞溶液的颜色有影响。为验证褪色原因,进行如下实验(环境温度为30℃)结果如下: 浓度 10.0 2.0 1.0 0.10 0.010 滴入酚酞时现象 深紫红色 深红色 深红色 深红色 深红色 溶液变为浅红色的时间 2~3s 26~30s 54~60s 6~7min 45min内稳定不变 溶液完全褪色的时间 7~8s几乎无色 50~54s几乎无色 100~110s几乎无色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