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9943

四川省泸州市三校联盟2025年高三上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化学(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23929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考试,答案,图片,化学,联合
    高2023级高三上期第一次三校联考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0-16Na-23S-32Fe-56Cu-64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制造5G芯片的氮化铝晶圆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可降解聚乳酸塑料的推广应用可减少“白色污染” C.制造阻燃或防火线缆的橡胶不能由加聚反应合成 D.制造特种防护服的芳纶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2.关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底可燃冰倘若开发不当,可能加剧温室效应 B.对石油进行常压分馏,可分离出沥青、石蜡等产品 C.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有蒸馏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D.煤的干馏、煤的液化、煤的气化均为化学变化 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10分子中健的形成:·-8一 B.聚丙烯的链节为:CH2-CH2-CH2 C.S0,的VSEPR构型为2 HO OH D.1,4-苯二酚: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丙三醇>1-氯丁烷>苯酚 B.乙烷与乙烯中的C-H键键能不同 C.用Na,CO,溶液不能区分CH,COOH和CH,COOCH,CH D.乙酰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能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相同 5,下列有关电极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NaS,O3溶液中加入稀硝酸:S,O}+2H=S↓+SO,个+H,0 B.CH,OH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CH,OH-6c+6OH=CO2个+5H,O C.CuSO4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Cu2++2NH,·H,O=Cu(OH),↓+2NH CH,-CH, D.l,2-二漠乙烷与NaOH溶液反应: +20H H,0、CH,-CH2+2Br Br Br A OH OH 6.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人工合成青蒿素,其部分合成路线如图: CHI CrO; 催化剂 HO HO H:CO HCO、 香茅醛 甲 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分子有4个手性碳 B.香茅醛不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C.“乙→丙”发生了消去反应 D.1mol香茅醛能与2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试卷第1页,共8页 7.下列装置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3滴稀硫酸 银氨溶液 冷凝水 水浴加热 自淀粉 热水 冷凝水 A.证明淀粉发生了水解反应 B.分离溴苯和苯 水 生石灰 Cuso 红墨水 溶液 C.验证生石灰与水反应的热效应 D.除去C,H,中少量的H,S 8. 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对石蜡油加强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Br,的CCL,溶液,溶液红 A 产生的气体为乙烯 棕色变无色 向0.05mol·L的NaC1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无沉淀生成;向 Kp(AgI)>K(AgCI) 0.05mol.L1的Nal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有黄色沉淀 向3mLK1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 Br,的氧化性比L2的 溶液显蓝色 强 HCIO电离出H的能 0 用pH试纸测得:CH,COONa溶液的pH约为9,NaCIO溶液的 力比CH,COOH的强 pH约为8 9. 下表中物质性质及其解释均正确的是 物质性质 解释 A 熔点:A1F3>A1Cl3 两者均为离子晶体,且AF3中的离子键更强 pKa:CFCOOH>CH,COOH -F是吸电子基团,使得OH的电子云密度变小,O-H 键极性变大,酸性变强 试卷第2页,共8页高2023级高三上期第一次三校联考 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6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D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B 0 除标注外每空2分 16.(13分) (I)四Ⅷ (各1分,共2分) (2)118:11 (3)2Co(OH),+12NH,·H,0+S0={CdNH),了+S0+13H,0+40H或 2CoOH),+8NH,H,0+4NH+S0,=2CoNH,)]+S0,+13H,0 (4)晶体(1分) 减少胶状物质对镍钴氢氧化物的包裹,增加了滤泥与氨性溶液的接触 面积 HCI (5)> 17.(13分) (1)D (1分) (2)将生成的CCL全部吹入丁中收集;将COCl2全部吹入己中吸收 (3)升华的三氯化铬易凝华,堵塞导管或己未设置防倒吸装置 (4)COC1,+4NaOH=Na,CO,+2NaCl+2H,O (5) 88.76 2Cr++3H,02+100H=2CrO+8H,O CD 18.(15分) (1)低温(1分) EE+90.7 (2)反应I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Ⅱ吸热,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且升温对 反应Ⅱ平衡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