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级高一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阶段性联合测评(Ⅱ) 化学(苏教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a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其中原理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小苏打用作糕点的膨松剂 B. 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C. 过氧化钠用作供氧剂 D. 食醋用作水垢去除剂 2. 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错误的是 A. 分离植物油和水需要进行蒸馏 B.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泥沙需要进行过滤 C. 分离酒精和水需要进行蒸馏 D.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需要进行萃取 3. 在北宋沈括编撰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关于古籍的解读说法错误的是 A. “苦泉”的主要溶质为 B. “挹其水熬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C. “烹胆矾则成铜”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这一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4. 下列关于 溶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的电离方程式为 B. 该溶液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 C. 该溶液中含有0.1 mol D. 该溶液就是将12 g 溶于1L水中所得到溶液 5. 下列物质的检验方法及结论错误的是 A. 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为黄色,则溶液中一定没有 B. 将某溶液和强碱溶液混合后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溶液中一定有 C. 某溶液与溶液混合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有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后,滴加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有 6. 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 2.24 L 中含有的原子数为 B. 常温常压下,22.4 L氧气、氮气和CO的混合气体中含有个原子 C. 84 g 与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D. 常温常压下,32 g 和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 7. 下列物质的分类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类别 A Na2O2 碱性氧化物 B Cu2(OH)2CO3 碱 C 浓硫酸 电解质 D CO2 酸性氧化物 A. A B. B C. C D. D 8. 纳米铁(零价铁)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修复材料,其颗粒的直径为1~100nm,可用于处理含重金属废水。将其颗粒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分散系,它能高效地将废水中有毒的高价金属离子(如)还原为低价态,从而沉淀去除。关于上述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纳米铁属于金属氧化物 B. 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溶液,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C. 纳米铁分散系与普通铁粉相比,高效性源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 D. 纳米铁和反应生成的Fe3+,在物质分类上均属于电解质 9. 已知次磷酸()是一元酸,亚磷酸()是二元酸,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关于这两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两者均可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但亚磷酸反应后可生成两种盐,而次磷酸只生成一种盐 B. 两者分子中都有氧元素,所以都属于氧化物 C. 次磷酸()可与某些活泼金属(如Mg)反应放出氢气 D. 次磷酸钠溶液可用于化学镀银,将转化为银单质 10. 下列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等物质的量的NO和中,氧原子的数目相等 B. 相等质量的和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 相等物质的量的和中,氮原子的质量之比为1:1 D. 相等质量的和中,氧原子的质量之比为1:2 11. 室温下,某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由可移动的活塞隔成A、B两室,向A室充入CO、混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