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44246

木兰诗 学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9次 大小:198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木兰,学案
  • cover
木兰诗 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2、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重点聚焦】 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①勤劳孝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勇敢坚毅,忠孝两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③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④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⑤机智、谨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难点突破】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承担重任,追求幸福和平生活的思想性格,因此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样安排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走进作者】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拓展链接】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自主学习案】 1.给加点字的注音。 机杼( zhù) 可汗( hán ) 鞍鞯(jiān ) 辔头( pèi ) 金柝( tuò ) 军贴( tiě ) 朔气( shuò ) 2.通假字 ①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②对镜贴花黄(“帖”同“贴”) 3.古今异义 ①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②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古义:只;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③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4.一词多义 ①东市买骏马(集市)   ②愿为市鞍马(买) 5.词类活用 ①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 ②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功) 6.走进文本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本文记叙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②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答: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合作探究案】 探究点一:悬念作用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探究点二:环境描写 2.“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 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探究点三:句子理解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答: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 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