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海洋的探索》第二课时教案 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1.核心概念 地球与宇宙:海洋提供巨量可溶性资源,粗盐提纯是综合利用典型技术。 技术与工程:溶解-过滤-蒸发-转移四步法体现分离、纯化、结晶工程思想;晶体修饰展示材料美学。 2.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把“粗盐→精盐→晶体”视为分离纯化系统) 稳定与变化(饱和度变化→晶体成核与生长) 二、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说出粗盐提纯四步及玻璃棒三种作用;知道产率公式及高低原因;列举晶体获得两种方式。 科学思维 能用“饱和度-温度”模型解释冷却结晶;能用比例法计算产率并分析误差来源。 探究实践 独立完成粗盐提纯,产率≥70%,晶体完整;完成“冷却热饱和溶液”大晶体修饰。 态度责任 认识深海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意义;愿意在社区科普“节约盐资源与环保结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四步法操作要点及玻璃棒作用;产率计算与误差分析;冷却结晶与晶体修饰。 难点:蒸发与冷却两种结晶机制的微观差异;晶体生长“慢→大”的动力学控制。 四、教学准备 教师:粗盐样品(含泥沙)、蒸馏水、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电子天平、热水壶、冰水浴、细线、小晶体籽晶、深海探测视频 学生:任务单、红蓝笔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提问:“晒制的海盐纯净吗?怎样得到可食用的盐?” 学生答“提纯” 2 四步流程 操作讲解: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转移;强调“一贴二低三靠”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10克粗盐。用量筒量取30毫升水,将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一匙一匙地把粗盐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直到粗盐不能溶解为止。 ②制作过滤器,进行过滤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必须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③漏斗下端紧靠接收的容器内壁。 ③把滤液倒入蒸发,点燃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当出现大量食盐晶体后,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剩余水分。 ④冷却后用玻璃棒把蒸发血中的食盐晶体转移到烧杯中。 设计意图:整体框架 3 玻璃棒作用 3 min 实物演示:①搅拌促溶②引流防溅③转移晶体 学生空做动作 设计意图:技能细节 思考:各步骤中玻璃棒都起什么作用? 思考:(2)本实验最后得到的食盐是否为纯净物?为什么? 仍然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如MgCl2、CaCl2等 (3)你能提取更为纯净的精盐吗? 除去可溶性杂质,加试剂除杂:加入BaCl 除去SO ;加入NaOH除去Mg 、Fe 等;加入Na CO 除去Ca 、Ba 等。 4 粗盐提纯 学生操作 任务:每组50 g粗盐→提纯→称量精盐→算产率 记录产率 误差分析:1、盐未全部溶解 2、滤纸破损 3、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4、盐潮湿(水分未蒸干) 5、蒸发时盐飞溅 6、转移时有盐留在蒸发皿上 设计意图:数据实证 5 产率分析 产率=精盐质量/粗盐质量×100%;讨论高低原因 举卡片:①过滤损失②蒸发飞溅③转移残留 误差建模 6 冷却结晶 演示:热饱和硫酸铜→冰水浴→悬挂籽晶→24h大晶体 观察修饰→记录生长速度 制备小晶体。(1)准备一杯200mL、温度为70℃左右的硫酸铜饱和溶液,用脱脂棉代替滤纸趁热过滤,得到澄清的饱和溶液。(2)在烧杯上盖上一张白纸,用棉花把烧杯围起来,静置在一个安静无风的室内空间,第二天可观察到烧杯中析出一些小晶体。 2.制备大晶体。选择几颗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用线把小晶体串起来,悬挂在玻璃棒上,玻璃棒搁置在另一杯新制的200mL温度在70℃左右的澄清硫酸铜饱和溶液上,小晶体确保悬空浸没在溶液中。重复静置结晶,最后长成大晶体。 3.修饰大晶体。晾干晶体后,去除多余的附着物.并用砂纸、刀片对某些大晶体表面的不规则部分做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