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2405

安徽省皖豫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日期:2025-11-20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13939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考试,解析,图片,试题,化学
    参考答案 1.C 【解题分析】漂白粉和漂粉精既可作漂白棉、麻的漂白剂,也可用作游泳池等场所的消毒剂,A项正确;向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燃烧时发生反应2CaO+2SO2+O22CaSO4,使硫元素转移到煤渣中,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B项正确;陶瓷的烧制和煤的干馏均涉及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柔性石墨烯发热材料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项正确。 2.D 【解题分析】光伏发电是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风力发电是风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B项不符合题意;水力发电是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光合作用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D项符合题意。 3.C 【解题分析】Ba(OH)2·8H2O与NH4Cl混合搅拌属于吸热反应,A项错误;高温煅烧石灰石属于吸热反应,B项错误;铝与盐酸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C项正确;碳与水蒸气高温下反应属于吸热反应,D项错误。 4.B 【解题分析】Zn、Cu上端接触就能构成闭合回路从而形成原电池,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A项正确;图2中,原电池工作时,Zn片作负极,Cu片作正极,H+带正电荷,应该向正极Cu片移动,B项错误;由于Mg的失电子能力强于Zn,因此将Zn片改为Mg片后,电子转移速率加快,生成H2的速率也加快,C项正确;图2中,假设负极消耗65 g Zn,则转移2 mol电子,正极产生2 g H2。图3中,负极消耗65 g Zn,也转移2 mol电子,正极析出64 g Cu。图2与图3中正极产物的质量之比为1∶32,D项正确。 5.C 【解题分析】镍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基态Ni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84s2,价电子的轨道数为6,则价电子有6种空间运动状态,A项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氮原子的2p轨道为半充满的稳定结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则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为N>O>C,B项正确;孤电子对越多,对成键电子对的斥力越大,分子的键角越小,氨分子中氮原子有一个孤电子对,氨硼烷分子中氮原子没有孤电子对,则氨分子中的键角∠HNH小于氨硼烷中键角∠HNH,C项错误;氨硼烷分子中,具有孤电子对的氮原子与具有空轨道的硼原子形成配位键,D项正确。 6.D 【解题分析】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继续将HS氧化,A项错误;向NH4HSO3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OH-先与HS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B项错误;C水解首先得到HC,水解反应为C+H2OHC+OH-,C项错误。 7.A 【解题分析】根据盖斯定律,由得CuO(s)+Cu(s)Cu2O(s) ΔH=×(-314+292) kJ·mol-1=-11 kJ·mol-1,A项正确。 8.C 【解题分析】将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由此可知一定不含Fe(NO3)3;向①溶液中逐滴缓慢加入0.1 mol·L-1的盐酸,开始产生沉淀并逐渐增多,之后又有气泡冒出,随后沉淀又逐渐减少至溶液澄清,由此可知样品中一定含有NaAlO2和Na2CO3;取②中澄清溶液少许,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又有白色沉淀析出,由此不能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NaCl,因为在步骤②中加盐酸时引入了Cl-。综上分析可知,原样品中一定含有NaAlO2和Na2CO3,一定不含Fe(NO3)3,无法确定是否含NaCl。 9.C 【解题分析】食醋提供电解质溶液环境,铁勺和铜盆是相互接触的两个金属电极,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A项不符合题意;食盐水提供电解质溶液环境,铁炒锅和铁铲都是铁碳合金,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碳作正极,B项不符合题意;铜镀层将铁球覆盖,使铁被保护,所以铁不易被腐蚀,C项符合题意;酸雨提供电解质溶液环境,铁铆钉和铜板分别作负极、正极,形成原电池,D项不符合题意。 10.D 【解题分析】HCl和NH3易化合生成NH4Cl,A项错误;1个分子中只含有1个碳碳双键,B项错误;3NO2+H2O2HNO3+NO,1 mol NO2与水完全反应后,溶液中N的数目为NA,C项错误。 11.C 【解题分析】由图可知,图①为电解池,a是阳极,b是阴极,电解法精炼铜,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A项正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