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奠宙教授认为:面积是几何度量领域的概念,即找到一个合适的数对其数学属性进行描述。所以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培养量感,就需要从度量的本质出发,在面的比较活动中,产生用“数”描述“形”的需求。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贯穿着整个单元的核心。本单元主要学习:面积概念、面积单位及其进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的量感培养,需经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再到理论计算”的路径,而本节课侧重于对“面积”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刻画上,为接下来实现对“面积”的“理论计算”及探索面积的“进率关系”打下重要基础。教材在本课中呈现了三个问题:①看一看,比一比。②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大?③在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发现是希望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用尺子度量长度的经验。能清晰表述周长的概念,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对面的描述上,对“面”的刻画比较欠缺。 课标解读 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和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学业要求: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在解决图形周长、面积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教学提示:图形的周长教学可以借助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理解三角形的周长,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采用类比的方法,感知图形面积的可加性,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通过观、摸、说、比、做等体验活动去认识面积的含义。(定性描述)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面积比较的方法,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定量刻画)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素养目标】发展推理意识、量感等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调动多元去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语文书、数学书)、学具袋(一个大正方形纸片、一个大长方形纸片、棋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多个、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新知识,现在请大家一起为我们的相遇鼓个掌吧! 二、承接课前,导入新课 活动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拍手时,两手接触的地方是我们的手掌面,摸摸自己的手掌面,再摸摸同桌的手掌面,谁想来摸摸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老师的手掌面和你的手掌面谁的大,谁的小? 师:拿出你们的数学书和语文书,摸一摸他们的封面,比比他们谁大? 师:请你再看看屏幕,一元硬币的币面和一角硬币的币面谁大?枫叶叶面和桑叶的页面谁大? 师:大家通过重叠和观察,很快就比出了这些面的大小,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我们比来比去到底比的是什么吗? 生:面积 师:没错,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