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逐字稿 课程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堂意义非凡的课程。在正式开始之前,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湖北武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当这个噩耗传来,山河同悲,忠魂离去,日月共泣。(播放视频)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离去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崇敬和沉痛的心情,默哀一分钟,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停顿一分钟) 【老师】黄旭华院士的事迹,就像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他的故事里,蕴含着无数的艰辛与坚持,也闪耀着人生价值的光芒。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旭华院士的科研生涯,去探寻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奥秘。总议题为深海铸剑:黄旭华的生命答卷与时代回响。总共分为3个议题。 【老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章节。同学们,想象一下,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要研制出核潜艇,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而黄旭华院士和他的团队,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他们面临的困难,超乎我们的想象。 【老师】首先是生活方面的困难。科研基地所在的荒岛,长年狂风呼啸,冬季严寒刺骨。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那种恶劣的环境。据另一位核潜艇元勋彭士禄回忆:“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饿着肚子搞科研,这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和毅力啊! 【老师】更难的是,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样,也无人知晓。没有现成的技术图纸,没有外援支持,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旭华院士和他的团队会怎么做呢? 【老师】后来,有外交人员从海外买回“华盛顿”号核潜艇玩具。黄旭华与同事如获至宝,将玩具拆开,反复研究摸索内部结构。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玩具,在他们眼中却成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呢? 【老师】核潜艇的研制,需要进行海量数据的精密计算、无数零部件的精确配重。但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机,黄旭华就和大家用算盘、磅秤等“土办法”一遍遍演算称重。大家能想象用算盘和磅秤来完成如此复杂的科研工作吗?这需要付出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啊! 【老师】黄旭华院士曾说:“没有计算机,我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没有资料,就从玩具模型里找灵感。劳动不是苦役,是让理想落地的阶梯。”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他对劳动的认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老师】历经26次海试、200多项试验,1974年8月1日,国产核潜艇加入人民海军序列,被命名为“长征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成就啊!同学们,让我们为黄旭华院士和他的团队鼓掌,向他们致敬! 【老师】现在,老师有两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第一个问题是,黄旭华院士为什么能够在核潜艇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第二个问题是,从黄旭华院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在实现人生价值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大家可以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我觉得黄旭华院士能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 【老师】非常棒,你的观点很准确。坚定的信念确实是他前进的动力,让他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也能勇往直前。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我认为他和团队的合作也很重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攻克难题。 【老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团队合作是科研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目标。那关于劳动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作用,有同学想分享一下吗? 【学生】我觉得劳动让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老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关键。那第二个问题从黄旭华院士的身上,我们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