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称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称空气》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空气的性质》单元的第2课。本课主要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这一内容要求。本课是在感知过空气,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即空气是否有质量进行探索和求证。 本课围绕“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不同的证据,使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最终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表达观点———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运用归纳、解释、推理、论证等科学方法,建立空气是有质量的这一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经过前期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称空气”这一主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知道空气占据空间,且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然而,对于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一概念,学生大多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因为这一概念相对抽象,且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直观感知,有的只是凭借猜测,没有想过如何去检验。此外,学生对质量测量工具(如天平、电子秤)有一定的了解,但操作经验有限,对于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精确测量物体质量还存在困难。 在科学思维方面,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更容易接受,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则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和数据。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但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系统探究时,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 三年级学生对新奇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愿意尝试新的学习内容。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对“称空气”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感到新奇和兴奋。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提供一些表达的句式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天平的变化、称量皮球以及称量前后的质量变化,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而且空气的质量是可以被称量的。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引导下,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在测量空气质量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皮球前后两次的质量变化,理解并归纳空气是有质量的。 探究实践:基于已有经验,对空气是否有质量提出自己的观点。了解电子秤的使用方法,能用电子秤测量皮球内空气的质量。 态度责任: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质量的结论。 难点:能用电子秤测量皮球内空气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1立方米立体框架、1.3kg水。 学生材料:打气筒一个,皮球一个,电子秤一台,胶带一个,马克笔一支。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模块一:空气是否有质量 1.提出问题,激发生活经验 (1)谈话:有位同学接受了关于空气性质的采访,我们来看一看(播放视频)。现在采访来到了我们班上,如果主持人采访你,你会怎么回答呢? 学生发表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 (2)看来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这个问题,同学们很有争议,现在我要调查一下,请我们班同学认为空气有质量的做手势“√”,认为没有质量的做手势“×”。 所以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空气有质量吗?) 2.收集证据支持观点,丰富经验 (1)谈话:你有什么办法来研究?(学生提出想法:掂一掂、称一称等)一般研究物体有没有质量,我们会用到两种工具(出示天平和电子天平) (2)天平用过吗?幼儿园时,我们就用过它来比较物体的轻重(出示天平图片)观察这张图片,你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