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解析】光合色素不一定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如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光合色素不位于类囊体薄膜上,A项错误;叶绿素的合成均离不开N,而类胡萝卜素不含N,B项错误;叶片变黄过程中,叶绿素含量会降低,叶绿素含Mg,C项正确;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项错误。 2.C 【解析】精原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n条,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n条,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n条,A项正确。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进行了一次DNA复制,每条染色体都含32P标记,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是染色体还没有进入两个细胞,一个细胞中含有2n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都含32P标记,B项正确。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中都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含32P,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后期,含32P标记的染色体和不含32P标记的染色体随机组合,故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至少有2个含32P标记的细胞,最多有4个含32P标记的细胞,C项错误。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DNA进行了一次复制,但是细胞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减数分裂Ⅰ完成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n条,且每条染色单体上都含有32P标记;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每条子染色体都含32P标记,随后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中,即形成的每一个精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n条,D项正确。 3.D 【解析】若基因M/m位于X染色体上,则F1雄性中有短触角个体,与题干不符,A项错误;由于子代中雌雄数量相等,不可能出现某一性别的某一基因型致死的现象,且若基因M/m位于Z染色体上,不会出现长触角雌性杂合子,B项错误;若基因M/m位于常染色体上,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Mm=3∶1,故F1中基因M的概率为7/8,C项错误;若基因M/m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意可知,现有等比例的长触角雌性纯合子(1/2MM)与杂合子(1/2Mm),分别与长触角雄性纯合子(MM)杂交,则产生的F1中MM∶Mm=3∶1,利用配子法计算M=3/4+(1/4)×(1/2)=7/8,m=1-7/8=1/8,故可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长触角[(7/8)×(7/8)+2×(7/8)×(1/8)]∶短触角[(1/8)×(1/8)]=63∶1,D项正确。 4.C 【解析】萨顿研究蝗虫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当时还不知道遗传物质是DNA,A项错误;科学家用同位素示踪法(15N没有放射性)和离心法证实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项错误;沃森和克里克利用物理模型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成对的碱基排列其中,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C项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用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的培养液培养噬菌体,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需要先标记细菌,D项错误。 5.B 【解析】体内转化是在小鼠体内进行的,由于小鼠的免疫系统会将部分的R型细菌杀死,所以R型细菌数量会呈现下降趋势,只有图乙中的曲线4出现了下降趋势,故图甲、图乙分别表示体外转化、体内转化,曲线1、4表示R型细菌,曲线2、3表示S型细菌,A项正确;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所以曲线4在ab段下降,B项错误;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由于T2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不断降低,一段时间后,细菌被裂解,子代T2噬菌体释放,导致沉淀物放射性强度不断降低,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不断升高,因此,上清液放射性强度先下降后上升,C项正确;由于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时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内部,所以随着保温时间延长,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不变而且高,D项正确。 6.B 【解析】图一所示过程为转录,①表示RNA,包括tRNA、rRNA和mRNA,而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