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2024级 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14日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年,我国科考队在贵州双河洞洞穴发现了熊猫骨骼和牙齿化石遗迹,引起了较大关注。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古大熊猫和现存大熊猫基因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C.根据牙齿化石的特征可以推测古大熊猫的饮食情况 D.测定化石中238U/206Pb和14C/12C比值可以推测古大熊猫生活的大致年代 2.研究人员对某地梭子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二十年的水体治理,不同体色的梭子蟹所占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果见下图)。假设浅体色、中间体色和深体色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二十年间梭子蟹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种群已经进化 B.该地梭子蟹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梭子蟹种群的基因库 C.不同体色的梭子蟹在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协同进化 D.梭子蟹体色对河水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稳定性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由于自然选择对个体表型的间接作用,最终导致生物的进化 B.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中只能有一个物种 C.若某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则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都发生了改变 D.若乙物种是由甲物种进化来的,则甲与乙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4.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隔离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新物种的形成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5.研究人员发现某电池厂旁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清除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经过9代繁衍,蠕虫却对镉的毒性变得敏感了。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蠕虫对镉的抵抗力强是镉定向诱导的结果 B.清除镉后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了 C.蠕虫重新对镉变得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 D.清除镉后经9代繁衍蠕虫种群出现了退化 6.已知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aXa、XaY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得到F1金鱼67只,其中雄性金鱼21只。若让F1金鱼自由交配,则F2的成活个体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A.1/6 B.1/8 C.1/11 D.1/14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人类血型调查中随机抽样了400人进行统计。由于疏忽,记录数据的表格发生了污损,目前只能勉强辨认出180人为A型,144人为O型。指导老师说理论上表格中污损部分的数值是可以推算的,但这样肯定不符合规定,必须重新调查。假如推算,该样本中B型血的人数最可能的是 A.52 B. 42 C.28 D.24 8.研究人员研究了A~E五个不同的物种,推断它们是由种群A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上后,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演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种群A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物种A 在甲、乙两个海岛上产生不同的新物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研究人员做出推断的依据可能是基于对DNA 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差异性的比较 D.即使D和E迁移到同一海岛生活,它们也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9.1977年,南美洲的大达夫尼岛上发生了为期一年的严重干旱,使中嘴地雀的主要食物严重匮乏。研究发现,干旱前后中嘴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干旱导致的食物严重匮乏引发个体间激烈的生存斗争 B.为适应干旱环境,中嘴地雀种群产生了喙深度增大的变异 C.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