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7.1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 獬豸启智法润人心 你会写繁体的“法”字吗?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 平之如水,喻示法像水一样平,是为公平公正 去,即离开。触不平者去之,对不公正行为惩罚 廌(zhì),獬豸(xiè zhì),一种神兽。能辨曲直,见到品行不端的人就用角去顶,将其驱逐 “法”字表意———公平公正 传说獬豸拥有极高的智慧,通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时能分辨是非对错,识别善恶忠奸。在古代,皋[gāo]陶被尊为 “中国司法始祖”,传说他在遇到疑难案件难以判决时,就会借助獬豸的力量。獬豸会用角顶触有罪的一方,无罪则免,帮助皋陶公正地裁决案件,因此獬豸成为了司法公正的象征。 从秦汉时期的执法御史戴獬豸冠,到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为衙门不可缺少的饰品,再到明清时期獬豸成为监察官员和司法机关的标志,其形象贯穿了中国古代法制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法律文化内涵。 现代社会,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而公正则是法治的核心价值。法院作为法治的重要践行者和守护者,通过在门口放置獬豸雕像,向全社会传达了公正、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 从獬豸身上能看出我国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法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如今新中国的法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的法有何区别?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獬豸 第一目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属于历史范畴) 国家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制定法律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注意:法律不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 为法的起源提供经济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社会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政治条件 【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定刑∶【无罪】 【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定刑∶【割除双耳】 《汉谟拉比法典》 1 2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人权宣言》 3 4 【危害皇权罪:谋反;泄露机密;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诽谤、妖言;诅咒、妄言;非所宜言;投书;不行君令等。】→定刑∶【族刑】 《秦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阅读材料,思考: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有何作用 (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思考:封建制的中国是法治国家吗? 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知识拓展:人治vs法治vs法制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 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相对于“人治”而言。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中华法系的发展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春秋战国 西汉时期 唐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