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盲袋”里的物体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以“盲袋”猜物活动引入,引导学生对物体的状态展开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和分类活动,学生认识到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如玻璃球、橡皮、魔方等),液体没有确定形状但静止时上表面保持水平(如水、牛奶、果汁等),气体没有确定形状且静止时上表面不水平(如空气)。教材采用问题与假设、探究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应用与迁移的结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生活联系中,掌握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培养观察、分类和归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理解物质状态特征在实际中的运用。 2.学习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对物体有生活化认知(如“乒乓球是圆的”“石头是硬的”“棉花是软的”),但未形成“系统观察物体”的概念。抽象思维仍依赖感官体验,对“盲袋猜物体”这类未知探索游戏充满好奇。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科学观念: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它们都能流动;液体静止时上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引导下,比较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经历“猜想一验证一分类一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通过盲袋触摸、开袋观察、倾倒实验、气球充气等活动,提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正确分类。 难点: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具体事物,找到固体、液体、气体各自的共同特征。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星级评价探究参与度积极参与 “盲袋” 猜物、分类等探究活动,主动表达想法观察能力能细致观察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如形状、流动性等分类与归纳准确对物体按固体、液体、气体分类,且能清晰说明分类理由知识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固体、液体、气体实例,并说明其特征应用小组合作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同学有效沟通、协作完成探究任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和问题假设教师活动1 一、图片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猜过盲盒吗? 盲盒,就是我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然后去猜,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这样的游戏。 2.揭示主题 课件板书:“盲袋”里的物体 二、问题与假设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三个“盲袋”,因为是黑色的,所以我们看不见里面装的是什么?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不打开“盲袋”的情况下,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物品呢? 课件出示 师:好主意,老师事先往三个盲袋里放入了这些物品,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一下“盲袋”里装的是什么? 老师把“盲袋”发下去,提醒学生不打开,判断里面的物体。 学生通过摸、捏感受“盲袋”里的物体。 师:你们都猜对了哪些物体?记录下来,说说自己这样猜的理由学生活动1 生齐答:猜过 了解本课主题 生举手回答 生1:可以用手摸。 生2:可以捏一捏。 生3:也可以闻一闻 ......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第一个“盲袋” 生1:这个塑料袋里的东西软软的,能流动,是水吧? 生2:我摸到的液能流动,但感觉很滑,应该不是水,可能是像水一样的其他液体,比如饮料 第二个“盲袋” 生3:这个塑料袋里的东西硬硬的,有的还有棱有角,是积木吗? 生4:我摸到了一个长方形的东西,用力捏会有一点弹性,我猜是橡皮。 生5:我摸到了一个圆滚滚的很硬的小球,我猜是玻璃球。 第三个“盲袋” 生6:我这个袋子里是什么呢?鼓鼓的,一捏就憋下去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