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怀疑与学问 课后·知能演练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程颐(yí) 启迪(dí) 譬如(bì) B. 塾师(sú) 墨守(mò) 盲从(máng) C. 愚昧(mèi) 异端(duān) 虚妄(wàng) D. 大儒(rú) 停滞(dài) 折扣(zhé)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B. 宋人称: “柳郞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郞, 执红牙板, 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 ‘大江东去’” 。 C. 孟子所谓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B.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也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C.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D. 看到红如灯笼的柿子,圆如绣球的橘子,形如葫芦的柚子,使人垂涎欲滴。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B.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C.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 D.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5. 对于课文《怀疑与学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课文引用了孟子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 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 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一句中的 “学术” 和 “文化” 不能互换位置,因为 “学术” 是人类众多的 “文化” 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二、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怀疑与学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最先见于何书 书是何时人著的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黄”,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