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3240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076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次北固山下》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段 初中 版本章节 统编版第一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 语言运用与建构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学习并初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思维能力与发展 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感受雄浑阔大、蕴含生机的意境。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诗人于旅途景致中捕捉到的自然之美,以及由此生发的思乡之情与乐观襟怀,提升审美情趣。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描绘诗中生动的画面。 2. 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深刻哲理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1. 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淡淡的乡愁与宏大的气象、新旧的更迭所带来的希望之感。 2. 将诗歌鉴赏方法(情景交融、意象分析)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歌,具备初步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对“思乡”这一主题有一定了解。他们的思维正从形象向抽象过渡,但对于诗歌中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不深,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自主探究和深度品味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针对以上学情,本课将采用创设情境、视觉辅助(图片/视频)、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深度。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每句诗歌的图片、诗歌朗读音频、作者及背景资料)。 学生:1. 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2. 查阅诗人王湾及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3.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含AI应用) 一、创设情景,视频导入 1.视频导入 播放一段展现长江开阔、船只航行的视频。 2.提问 如果你是一位古代的游子,独自乘船漂泊在这样壮阔的江面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两岸青山高松巍峨,江水波澜壮阔,令人心旷神怡,乘船而坐,潇洒恣意…… 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诗人王湾的脚步,一起《次北固山下》,看看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3.板书题目,解题。 次”:停泊。北固山:山的名字,今江苏省镇江市以北,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理解题目含义:诗人乘船停泊在北固山下。 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将学生迅速带入“旅———这一特定情境中,为理解诗人的羁旅之思做铺垫。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扮演“穿越”到盛唐的旅行者,带着“记录旅途见闻与心情”的任务开始学习,增强代入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任务一:朗读古诗 1.自由读,学生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2.播放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标注节奏与重音。 3.读的过程中圈画对仗工整的句子(首联、颔联),体会形式美。4. 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任务二:我是画师———描绘行旅画卷 小组合作,古诗共四联,请学生将每联描绘的画面用语言“画”出来。并且尝试用几个字概括每一联图片上的内容。 通过多层次、有指导的朗读,引导学生从语音层面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这是古诗学习的基础。 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是理解诗歌意境的关键一步。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想象力,突破教学重点。 “我是朗读导演”:请学生为朗读设计脚本,说明何处应重读、何处应舒缓,并阐述理由。将被动听读变为主动设计,深化对诗歌情感的初步把握。 三、品读诗歌,理解乡愁。 任务一:赏析各联诗句内容。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暗含羁旅漂泊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