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3480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69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六,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6
  • cover
《无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无题》诗。 2.理解诗歌中比喻、象征、双关等艺术手法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千古名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悲剧美和崇高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品味诗歌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 赏析“春蚕”、“蜡炬”两句,体会其艺术魅力与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 理解本诗主题的多义性(是爱情诗还是寄托之作?)。 2. 感受李商隐诗歌“朦胧婉曲”的独特风格。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李商隐生平介绍、诗歌原文、相关图片(春蚕、蜡烛)、朗诵音频等。 学生:预习诗歌,查阅李商隐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无题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引发共鸣 1. 谈话导入:教师提问:“在你们的阅读经历中,有没有哪句诗,用来形容一种执着无悔的付出特别贴切?” 2. 引导聚焦:学生可能会提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肯定并指出,这两句诗正是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深情绵邈的诗篇,探寻其背后的情感世界。 3.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无题》 李商隐 (二) 初读感知,把握韵律 1. 聆听范读: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要求学生闭眼聆听,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如“鬓云bìn”、“殷勤yīn qín”),把握七言律诗的节奏(二二三或四三)。 3. 指名朗读与评价:请1-2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4. 整体感知:提问:读完这首诗,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伤感”、“执着”、“深情”、“无奈”等关键词。) (三)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 学生分享:请学生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李商隐。(教师补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2. 介绍“无题诗”:教师讲解:“无题”是李商隐的创造。他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诗中所抒写的内容不便明说,或者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这使得他的无题诗主题多元,意境朦胧,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 品读赏析,探究诗意 【小组合作,逐联赏析】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提问:“两个‘难’字有何不同含义?” 明确:第一个“难”指困难、难得;第二个“难”指难舍、痛苦。强调了离别的刻骨铭心。 提问:“‘东风无力百花残’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绘了暮春时节,东风逝去、百花凋零的凄凉景象。作用:①点明离别时节,渲染了悲伤的氛围;②象征了美好爱情的消逝或人物心境的凄楚。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核心探究: 1.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双关) 2. “丝”和“泪”的双关意义是什么?(“丝”谐音“思”,指思念;“泪”既指蜡泪,也指相思之泪。) 3. 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至死不渝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生命的燃烧。) 拓展讨论:如今,这两句诗常被用来形容哪些人?(如老师、奉献者等。)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其内涵的普适性和升华。)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提问:诗人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愁”和“寒”的? 明确:前句写女方晨起对镜,愁的是青春流逝;后句是诗人想象女方在月夜苦吟,会感到凄寒。这是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写法,更见其思念之深、关爱之切。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提问:“蓬山”和“青鸟”有何典故和象征意义? 明确:“蓬山”指蓬莱仙山,象征对方居所的遥远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青鸟”是神话中西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