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5089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三上5.2《轴对称》(教案)

日期:2025-11-2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6636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苏教版,三上,轴对称,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轴对称》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轴对称》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实例与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的核心特征;通过剪纸等实践活动,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与动手实践能力,体会图形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范畴,是对“轴对称现象”的初步系统认识。第一部分通过蝴蝶、天坛、飞机等生活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两边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 的共同特点,进而通过折纸操作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部分以“剪松树图”的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想—说—做”的过程,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制作方法,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图形对称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直观感知→概念建立→操作深化”的路径:先通过生活实物观察,发现对称物体的共同特点;再通过“折纸重合”的操作,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概念;最后通过“剪纸制作”的实践活动,在应用中巩固概念、提升动手能力,体现从“生活现象”到“数学概念”再到“实践应用”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对称”现象有感性认知(如对称的窗花、蝴蝶翅膀),但缺乏从数学角度对“轴对称图形”的精准定义与分析经验,不明确“对折后完全重合”这一核心特征。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观察、折纸、剪纸等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但抽象概括概念的能力较弱;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喜欢实践活动,但“对折的准确性”“剪纸线条的规范性”需要引导;具备一定语言表达能力,能描述图形特点,但精准表述“轴对称图形” 定义的能力有待提升。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折纸、剪纸等活动,建立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表象,能想象图形对折后的重合情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2.借助生活实物与图形,直观理解“对折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轴对称特征,能用直观方式描述、判断轴对称图形,提升几何直观能力。3.通过剪纸操作,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制作方法,提升动手操作与实践创新能力。4.能从生活中发现更多轴对称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轴对称在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的核心特征。2.掌握用“对折—裁剪”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根据这些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非常神奇的剪纸作品。课件出示:师:大家瞧一瞧,这些剪纸漂亮吗?师:仔细观察它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规律?师:谁来说说?师:大家的眼睛真敏锐!这些剪纸看起来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就像在中间画了一条线,两边能照镜子似的重合。想知道这么漂亮的对称剪纸是怎么剪出来的吗?这里面藏着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接下来,咱们就从剪纸出发,一起探索轴对称的奥秘!板书课题:轴对称 学生:漂亮。学生纷纷观察、议论。学生1:两边长得一样。学生2:左边和右边好像能对上。…… 以神奇的剪纸作品为切入点,契合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通过“这些剪纸漂亮吗”的提问,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自然调动参与热情,为后续探究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观察实物,感知“对称”的特点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