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0522

主题一 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讲义+练习(含解析) 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

日期:2025-11-2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42515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主题,解析,人教,解读,考点,复习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1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2 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例3 了解我国古代的铸造技术,并尝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 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1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 例2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3 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业要求 (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及在相互转化过程中的特点,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质量的含义,理解密度,能说出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的大致尺度;能根据这些知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物质观念。 (2)知道建构模型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能通过实验或实例,归纳总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规律;在归纳或演绎中会引用证据,养成使用证据的习惯;能运用物质的弹性、磁性、导电性等知识,对一些说法进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在物理学习中,能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能根据已有经验作出有关猜想与假设;能制订简单的实验方案,会正确使用天平、温度计等实验器材,能按实验方案操作,获得实验数据;会用简单的物理图像描述数据,根据图像特点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能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4)能通过物态变化等实验,感受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能在运用密度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具有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能用相关知识初步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等现象,具有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初步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无具体内容 教学提示 (1)教学策略建议 在“物质”主题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就在身边,体会物理学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①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念。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避免枯燥、碎片化的概念堆砌,引领学生从认识物质的基本形态和物理属性开始,逐步深入到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基本特征和大致尺度等;从微观世界到宇宙天体,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内涵,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逐步形成物质观念。 ②强化实验探究,注重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合理安排演示实验,如“低压沸腾”、碘的升华和凝华等,让学生在实验情境中提出探究问题。尤其在物态变化特点、规律的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归纳、总结、解释及交流,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