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3760

2025-2026 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模 拟测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36408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
  • cover
2025-2026 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模 拟测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班级开展“寻美语文·探源文化”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字词梳理运用】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9 分) 清晨,踏入山林,薄雾如轻纱般(lǒng)_____罩着山峦,给青山蒙 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cè)_____ 耳能听到溪水潺潺的声响,宛如灵动的乐曲。阳光穿透枝叶的缝隙, 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路边(xī)_____疏的野花上,那星星点点的 色彩,为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 分) (lǒng)_____罩 (cè)_____耳 (xī)_____疏 潺潺_____ (2)语段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 纱面 神秘 B. 斑波 静谧 C. 缝隙 增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清晨的山林,薄雾笼罩,宛如仙境。 B. 溪水潺潺的声响,在寂静的山林里显得格外清晰。 C. 路边稀疏的野花,在阳光下发散出浓烈的香气。 【句子语病与衔接】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 经过这次主题活动,使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加强了安全教育。 C. 语文学习需要多读多写,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D. 七年级(2)班的同学是全校开展活动最积极的班级。 3.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② 语文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 所以,我们要学好语文,传承好文化。 ④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①④②③ 【综合实践探究】 4. 班级正在开展“文化寻根”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 的任务。(6 分) (1)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班级准备邀请一位民俗专 家来做讲座,你会怎么和专家沟通?请写出你的邀请语。(2 分) (2)活动中,同学们要制作文化手抄报,请你为手抄报设计两个主 题板块。(2 分) (3)小语同学在活动分享中说:“传统文化都是过时的东西,没必 要去了解。”请你对他进行劝说。(2 分) 【古诗文默写】 5. 结合语境填写古诗词原句。(7 分)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让我们沉醉其中。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 “ , ”表达了高瞻远瞩、不畏浮云的 胸襟;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借风雨梦境,抒 发“ , ”的报国之志;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 “ , ”寄托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对未来 的期盼; (4)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 , ”借菊遥寄对故园的思念。 二、阅读理解(44 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6~7 题。(8 分)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写人走过板桥,能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 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B. “茅檐日午鸡鸣”,描绘了中午时分,茅屋檐下传来鸡鸣声,充 满生活气息。 C. 后两句通过对山农的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出山农的淳朴和勤劳。 D. 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间农户的奢华生活。 7. 请简要分析“莫嗔焙茶烟暗”中“嗔”字的表达效果。(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12 分) 《何充直言不讳》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与众坐称:“家兄在 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 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 若。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