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4400

3.1电离平衡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11-21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4768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电离,平衡,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电离平衡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宏观区分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差异;从微观角度理解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可逆性,明确电离平衡的本质是离子化与分子化速率相等的动态平衡,建立“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的关联认知。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移动过程,理解温度、浓度、外加物质等因素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电离平衡的变化规律,树立动态平衡的化学思想。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基于实验现象(如pH变化、导电能力差异)和数据(如电离常数),推理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构建电离平衡表达式、电离常数等定量分析模型,运用模型解释电离平衡的相关问题。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设计探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的实验方案(如探究温度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实验设计、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激发创新探究的思维。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电离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胃酸中和、药物吸收),认识化学原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分类: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定义及判断(依据电离程度),常见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与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的实例。电离平衡的建立: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形成过程,电离平衡的特征(逆、等、动、定、变)。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温度(升温促进电离)、浓度(稀释促进电离)、外加物质(酸、碱、盐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表达式与电离常数:表达式的书写规则,电离常数的意义(衡量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及应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否完全电离),辨析“导电能力强弱”与“电解质强弱”的关系(导电能力取决于离子浓度与离子所带电荷,与电解质强弱无必然联系);阐释电离平衡的动态本质,区分“电离达到平衡”与“停止电离”的误区;掌握电离平衡移动的判断方法,能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复杂体系(如混合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变化;理解电离常数的应用条件,能通过电离常数比较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从生活现象引发思考 展示两组生活场景图片:一是医生给胃酸过多患者开具碳酸氢钠片的处方,二是用白醋除水垢的过程。提问:“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碳酸氢钠能中和胃酸,白醋能溶解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说明盐酸和醋酸都能电离出H 。但同样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剧烈程度却不同,盐酸反应更剧烈,这是为什么?H 的产生过程存在怎样的差异?”以此引发学生对电解质电离差异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电解质的分类———强与弱的本质差异 1.实验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差异 设计实验:取相同浓度(0.1mol/L)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氯化钠溶液,分别接入串联有小灯泡的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实验现象: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对应的小灯泡亮度高,导电能力强;醋酸、氨水对应的小灯泡亮度低,导电能力弱。 提出问题:“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为何存在差异?导电能力与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导电能力取决于离子浓度,离子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相同浓度下,部分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高,说明其电离出的离子多;部分离子浓度低,说明电离出的离子少。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定义 明确概念: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强调“完全电离”与“部分电离”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