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富贵不能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道”“天时”“地利”“人和”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并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其逻辑关系。 通过对比阅读,构建文本间的意义关联,发展实证、比较、辩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哲学规律。 深刻理解“以民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认识其在革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品味孟子雄辩的逻辑力量和《红星照耀中国》的纪实美学,学习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 第一课时:解经典之“言”———探“道”之内涵 导入新课 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时,他心中充满了疑问:在国民党数百万大军的围剿下,这个被严密封锁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军队,为何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约前372—前289) 作者介绍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文学常识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然均不见用。 背景介绍 活动一: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sù yù jiānɡ qī pàn fú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全班交流。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假字 “畔”:同“叛”,背叛 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 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形容词,有利的) (形容词,锐利、锋利) 一词多义 之 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助词,的) 寡助之至 攻亲戚之所畔 (动词,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委而去之 古义:外城。 古义:护城河。 古义:离开。 古义:放弃。 今义:姓氏。 今义:池塘。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