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富集 1.概念: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常见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污染物: ②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如DDT、六六六等。 ①重金属: 如铅(Pb)、镉(Cd)、汞(Hg)等。 3.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特点: ①富集物质在环境和生物体中存在形式是比较稳定的 ②富集物质必须是生物体能够吸收的且不易排除的 ③富集物质在生物代谢过程中是不易被分解的 4.生物富集的途径: 食物链、食物网 这些元素的循环和C、N循环过程有哪些不同呢? 为了减少在人体中的富集,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水草、章鱼、虾、人,构建食物链 结构组成: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食物链:水草 虾 章鱼 人 营养级:一 二 三 四 课前任务 任务要求:用C元素为例,注明箭头走向、关键词 关键词: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等 任务一:构建碳循环模型 观察下图,构建碳循环模型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1)概念: (2)范围: (3)特点: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物圈(全球)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是化合物 氮元素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利用。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 思考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存在形式: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5)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途径: (6)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CO2; CO2和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主要)和化能合成作用; 食物链(网);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主要);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物质循环模型分析 缺哪一部分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不奢侈、捐旧衣 适量点餐不浪费 重隔热、简装修 乘公交、少开车 关水电、节约纸 温室效应 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影响: 资料一:我国将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 “碳减排” “碳捕集” “碳封存” “碳利用” 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植树造林 通过技术手段捕集CO2,再通过高压管道送到地下或者海底永久性封存 将CO2通过一定技术去转换成绿色燃料 任务二 资料二:“蟹稻共生” “鸭稻共生” 1.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这种立体养殖模式的好处? 2.从生态工程原理角度分析这种养殖模式体现了什么原理,怎么体现的? 3.与传统农业相比,这种养殖模式的优势 ①动物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 ②动物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供植物吸收利用 ③动物呼出的CO2还可以为水稻的光合作用补充原料 ④其在水里游动,加快水稻对养分的吸收,也改良了土壤通透性 任务二 自生原理(合理选择组分),循环原理(减少废物产生),整体原理(经济效益)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太阳能 光合作用 生产者 能量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 分解 能量 初级消费者 能量 遗 体 遗 体 残枝败叶 能量 呼吸 呼吸 呼吸作用 ③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含C有机物 含C有机物 大气中的CO2 大气中的CO2 大 气 中 CO2 任务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核去核从 科学思考 2000年日本向中国山林地区高价收购大量枯枝落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