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6982

6.1圆周运动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4849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圆周运动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通过生活实例与实验观察,明确圆周运动的定义与特征,建立“物体绕固定点(轴)做轨迹为圆周的运动”的认知,能区分匀速圆周运动与非匀速圆周运动。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理解三者的定量关系(v=ωr、ω=2π/T),构建“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视角”的物理观念。认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特性与大小规律(a =v /r=ω r),明确其“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能用圆周运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圆周现象(如洗衣机脱水、汽车转弯)。 2.科学思维 经历“观察圆周运动→提出描述物理量→推导物理量关系→归纳规律”的思维过程,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对比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定义方法,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物理量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结合向心加速度的推导过程,培养“极限思维”与“矢量分析”能力,理解加速度方向沿半径指向圆心的逻辑,提升运用数学工具(几何关系、三角函数)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 参与“探究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实验,自主操作圆盘转动实验装置、频闪相机等器材,观察不同位置物体的运动情况,记录数据并分析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差异,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能力。在“探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角速度的关系”实验中,通过控制变量法(固定ω变r、固定r变ω),分析实验数据与向心加速度的关联,归纳规律,深化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认知。小组合作设计“生活中圆周运动的观察方案”,自主收集数据(如自行车轮转动、时钟指针运动),计算相关物理量,培养合作探究与实践创新能力。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通过分析圆周运动在科技(卫星绕地、机械齿轮)、生活(摩天轮、离心机)、体育(花样滑冰、链球投掷)中的应用,体会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关注生活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探究中尊重数据真实性,严谨推导物理量关系,不主观臆断结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结合圆周运动规律在交通安全(转弯限速)、工程设计(机械转速控制)中的应用,认识物理规律对保障安全、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明确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速率不变、速度方向时刻变化的曲线运动),区分匀速与非匀速圆周运动的本质差异。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线速度(定义v=Δs/Δt、方向沿切线)、角速度(定义ω=Δθ/Δt、单位rad/s)、周期T、频率f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v=ωr、ω=2π/T=2πf)。向心加速度:理解其方向“始终沿半径指向圆心”,掌握大小公式(a =v /r=ω r),能结合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圆周运动规律的应用:能用线速度、角速度关系及向心加速度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齿轮传动、天体运动初步)。 2.教学难点 线速度方向的理解:难以从“直线运动速度方向”迁移到“圆周运动切线方向”,无法直观认识“速度方向时刻变化”的特性,易将“匀速圆周运动”误解为“速度不变的运动”。角速度概念的建立:对“角度变化快慢”的感知不直观,难以理解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区别与联系,不会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物理量描述运动。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与推导:无法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对“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的规律理解不深刻。复杂情境应用:在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关联圆周运动中,无法准确判断线速度或角速度的关联关系,难以建立多物体间的物理量联系。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从生活现象到物理问题 1.展示多元圆周运动情境:①生活场景:摩天轮转动、时钟指针运动、洗衣机脱水筒工作、汽车转弯;②体育场景:花样滑冰运动员原地旋转、链球运动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