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唐诗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_____,号_____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语言朴素自然。 (2)《黄鹤楼》的作者是_____ ,他是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3)《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的作品。他与_____合称“王孟”,是唐代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 (4)李白,字_____,号_____,是唐代伟大的 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与_____并称为“李杜”。有《_____》传世。 (5)白居易,字_____,晚年号_____,是唐代 _____诗人,有“_____”之称,著有《_____》。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萋萋( ) 崔颢( ) 千载( ) 征蓬( ) 荆门( ) 仍怜( ) 贾亭( ) 啄春泥( ) 白沙堤(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东皋薄暮望 _____ (2)徙倚欲何依 _____ (3)白云千载空悠悠 _____ (4)晴川历历汉阳树 _____ (5)芳草萋萋鹦鹉洲 _____ (6)大漠孤烟直 _____ (7)长河落日圆 _____ (8)来从楚国游 _____ (9)仍怜故乡水 _____ (10)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 (11)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 4. 下列诗句运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 A.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B.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D.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皋/ 薄暮望,徙倚/ 欲何依 B. 征蓬/ 出汉塞,归雁/ 入胡天 C. 晴川/ 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 D. 黄鹤/ 一去/ 不复返,白云/ 千载/ 空悠悠 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使至塞上》中,诗句“_____, _____”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了战事的频繁。 (2)毕业多年后的哥哥再回母校,发现已经物是人非,这时,他也许会像崔颢在《黄鹤楼》中所写的那样,发出“_____,_____”的感慨。 (3)假期旅游时,小西看到大漠的炊烟,黄河边上的落日,忍不住惊叹道“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妈妈说: “如果要用两句诗来形容,那就是‘_____ , _____’吧!” (4)“望”字在甲骨文中很像一幅表意的画,即一个人站在高处睁大眼睛看向远方。我们的古诗文中有着千姿百态的“望”:余晖中望去, “树树皆秋色, _____”(《野望》)诗人在满目秋色中更感萧瑟;登楼而望,江面暮霭沉沉,崔颢发出“_____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之叹。 (5)“故乡,故乡!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每每听到《我热恋的故乡》这首老歌,我就不自觉地想起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_____, _____ 。” (6)阳春三月,郊外踏春,小天躺在刚长出小草的山坡上,望着远处渐开渐盛的花儿,不禁感叹道:“好美啊!真是‘_____, 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走过春夏秋冬,看遍人间风景,古代文人墨客像绘画大师,将美好的景色永远定格在历史画卷中。《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 _____”描写了莺争暖树、 燕忙碌筑巢的景象,这是白居易眼中春的生机;《渡荆门送别》中的“_____ , _____ ”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是李白眼中的壮阔画卷。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野望》,完成练习。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 请简析首联“望”字的双重意蕴。 本诗尾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B.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C.颔联和颈联写所见景物,颔联写动态近景,颈联写静态远景。 D.尾联抒发感情,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10.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练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