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51129

6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4890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重点难点 1.理解并背诵诗句。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望 天 门 山 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其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山  行 ③“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乎人家上下的通道吧! ④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秋天的山林呈现出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暮江吟 ⑤“铺”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原因: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⑥用“珍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中的时间变换是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链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歌颂、热爱之情。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这两首古诗。 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一 学习《望天门山》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这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2)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能冲破天门山,那么,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诗人这时望见有一片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