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5389

八上15《背影》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1832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上,背影,教学设计
  • cover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围绕“背影”,梳理文章内容。 2.抓住父亲言行,品读父亲形象,感受父爱。 3.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悟父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内容,品读父亲形象,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悟父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字词储备 游逛guàng 搀chān 交卸xiè 狼藉jí 簌簌sù 拭shì 踌躇chóu chú 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 颓tuí唐 琐屑suǒ 2.认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写于1925年,是其回忆性散文的经典之作。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与父亲因家庭琐事产生隔阂之后。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时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家庭陷入困顿。作者从北京到徐州随父亲奔丧,后一同回扬州变卖典质还债,办完丧事又同车北上。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父亲执意要穿过铁道、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一场景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八年后(1925年),作者已为人父,经历世事沧桑,回忆当年情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4.文体知识 以叙事、记人为基本内容的散文,称为记叙性散文。其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根据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记叙性散文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情感是记事散文叙事与小说叙事最大的区别。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侧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二、课中学习 任务一:整体感知,读“背影” 1.充分阅读课文 第一遍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勾画疑难字词。 第二遍带着感情通读全文,把握诚挚深沉的情感基调。 第三遍大声朗读,想象文中画面,感受父子情深。 2.找出“背影”的相关语段,拟出包含“背影”一词的小标题,并说明理由,分析“背影”的作用。 拟题示例:难忘的背影 3.以“背影”为叙述中心有什么好处? 提示:结合文章整体,进行总结性评价(内容、结构) 任务二:语段赏析,品“背影” 1.有感情地朗读第6段,品味平实中包含深情的语言。根据以下三个话题选择一个,反复品味思考,围绕所选话题赏析。 话题①“这段描写很细致” 提示:品析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 话题②“这段描写有层次” 提示:划分段内层次,品系段落结构。 话题③“这段描写很感人” 提示:关注“我”的叙述视角,品析“我”两次流泪的细节。 2.继续品读父亲形象,揣摩文中细节。 提示:①结合第4段“再三嘱托”“踌躇”“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等,理解父亲的心理活动,体会父亲形象。 ②结合第5段“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咐我路上小心”等。 3.如果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被拍摄成了一张照片,你有幸获得了这张照片,你会在照片的背面写上课文中的哪句话,以此纪念父亲?思考后全班交流。 任务三:情韵探究,悟“背影” 1.分析“我”在文中的复杂情感,思考“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就文中记述送别这件事,“我”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不耐烦、不理解到内心震撼、感动、牵挂不舍的情感变化。从中可见父亲对儿子的默默关爱,也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一直怀有的深情。 你知道吗? 梳理情感变化的方法。我对父亲感情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在我心中,他就是最好的父亲。 2.阅读开头和结尾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