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7217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4712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B.强调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C.说明君主治理国家只需重视城郭的坚固 D.主张君主应独断专行以巩固统治 2.下列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道”指君主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拥护 B.“失道”的君主必然会遭到人民的抛弃 C.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 D.该观点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场景,与现代社会无关 3.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再从反面进行举例论证 B.先以战争为例论证观点,再由战争推及治国道理 C.仅通过对比“天时”与“地利”的重要性展开论证 D.结尾通过引用名言,直接总结出“人和”的重要性 4.下列对文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合理的一项是() A.这句话强调了地理优势对治理国家的决定性作用 B.表明君主想要统治人民,必须依靠坚固的边疆防线 C.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认为民心才是治国根本 D.说明武力是威慑天下、巩固政权的最有效手段 5.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对比论证,突出“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 B.以战争为喻,使抽象的治国道理变得具体易懂 C.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排比句式增强文章气势 D.全程采用抒情方式,直接抒发对仁政的推崇之情 6.下列对文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屑于发动战争,所以永远不会参与战事 B.施行仁政的君主若被迫开战,必然能够取得胜利 C.君子懂得避战,因此总能避免陷入战争困境 D.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消极避战的保守思想 7.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化内涵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思想完全继承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核心主张 B.“人和”的理念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具体体现 C.强调君主集权,是法家思想在儒家著作中的渗透 D.主张无为而治,与道家“顺其自然”理念相契合 8.下列场景中,最能体现“得道多助”内涵的一项是() A.某企业凭借先进技术垄断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B.社区志愿者团队因帮助老人的善举,吸引众多人加入 C.某明星依靠流量炒作,短期内获得大量粉丝关注 D.个别商贩通过低价促销,暂时赢得消费者青睐 9.下列对《孟子》这部书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B.书中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理念 C.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这部书的作者是孟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0.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实意义的阐释,合理的一项是() A.启示企业经营者,只有通过低价竞争才能赢得市场 B.提醒政府部门,治理社会应主要依靠严厉的法律法规 C.告诉我们,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D.表明国家发展中,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稳定的关键因素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背景材料: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