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7520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件 (共24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241563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4张,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梁甫行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件 魏 曹植 教学 目标 准确、有节奏地朗读《梁甫行》,掌握五言乐府诗的韵律特点,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 “异气”“殊”“剧”“寄身”“翔” 等重点字词含义,疏通诗句大意。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分析诗歌 “白描”“正侧面结合” 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梳理边海百姓的苦难图景,体会 “景中含情” 的表达效果。 感受诗中边海百姓的悲惨生存境遇,品味曹植对底层人民的深切悲悯,理解建安文学 “直面现实、慷慨悲凉” 的风骨,培养关注社会、同情弱小的人文情怀。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建安文学的篇章,往往会想到曹操 “东临碣石” 的豪迈,却容易忽略另一抹沉重的底色 ——— 曹植笔下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的边海惨状。这位曾写下 “朱华冒绿池” 的贵族诗人,在被贬至荒芜海边后,亲眼目睹了战乱与贫困如何将百姓推向生死边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梁甫行》,透过诗行触摸那些在荒野中挣扎的生命,读懂一位诗人从 “理想云端” 落到 “现实泥沼” 后的悲悯目光。 情境导入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生前封陈王,谥号 “思”,世称陈思王。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曹操、曹丕合称 “三曹”。南朝钟嵘评价其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谢灵运更赞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其诗善用比兴,语言精练,对五言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代表作还有《洛神赋》《七哀诗》《七步诗》等,今存《曹子建集》。 知人论世 《梁甫行》是曹植后期(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 年)的作品。他早年曾随曹操东征至渤海滨,对边地有直观认知。后期因 “夺嫡之争” 遭猜忌,多次徙封雍丘、东阿等内陆贫瘠之地,亲历流离之苦。 当时曹魏赋役苛重,百姓为避征调躲进山林,过着 “寄身草野” 的日子。曹植结合早年边地印象与后期所见民生惨状,借 “梁甫”(含生命卑微之意)乐府旧题写诗,既悲悯百姓,也暗批统治阶层,是建安文学直面现实的代表。 创作背景 “梁甫行” 中,“梁甫” 借指泰山下的平民葬地,暗含对底层生命卑微无常的悲悯;“行” 是乐府诗体裁,句式灵活、便于叙事,如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均以 “行” 体抒情。 题目既沿用乐府旧题的形式,又以 “梁甫” 的文化寓意点明诗歌主旨 ——— 曹植并非吟唱传统挽歌,而是借这一形式,为战乱中挣扎的边海百姓 “写挽歌”,记录他们被时代碾压的悲惨命运。 梁甫行 解题 魏 曹植 .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壹 梁甫行 八方 / 各异气,千里 / 殊风雨。剧哉 / 边海民,寄身 / 于草野。妻子 / 象禽兽,行止 / 依林阻。柴门 / 何萧条,狐兔 / 翔我宇。 【魏 曹植】 请你边听录音,边给古诗划分节奏 疏通诗句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翻译: 天下各地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也有着天差地别的形态。 八方:泛指天下各地。 异气:气候不同。 殊:不同,这里指风雨形态、强度有差异。 疏通诗句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翻译: 海边的百姓多么痛苦啊!他们只能在荒野草丛中勉强栖身。 剧:艰难、痛苦,这里表感叹,可译为 “多么痛苦啊”。 边海民:海边的百姓。 寄身:托身、栖身,暗含 “非安稳居住,仅勉强求生” 之意。 草野:荒野、野外。 疏通诗句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翻译: (百姓的)妻子儿女活得如同禽兽一般,日常行动与栖息都只能依靠山林险阻之地(躲避灾祸)。 妻子:妻子和儿女(古今异义,非单指妻子)。 象:如同、好像(后作 “像”)。 行止:行动与栖息(泛指日常生活)。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疏通诗句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