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7820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2次 大小:4650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证古代贤才历经磨难才能成就大业的道理 B.强调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 C.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个人与国家的共同生存法则 D.说明君主只有历经磨难,才能治理好国家 2.下列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任”指治理天下、成就伟业的重任 B.这句话体现了孟子“逆境出人才”的观点 C.“苦其心志”强调精神磨砺对成长的重要性 D.表明只有经历苦难,才能成为君主 3.下列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再通过举例论证加以强化 B.先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论证“死于安乐” C.仅通过引用古代贤君的名言,间接证明中心论点 D.结尾以对比手法,突出君主与贤臣的不同命运 4.下列对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理解,合理的一项是() A.这句话强调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 B.表明国家要想生存,必须有严格的法律和强大的外敌 C.体现了孟子“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强调内忧外患的积极意义 D.说明国家治理中,法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重要 5.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排比句式列举贤才事例,增强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B.采用对比论证,突出“忧患”与“安乐”的不同结果 C.以议论为主,结合抒情和记叙,使文章情感充沛 D.从个人到国家,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地展开论述 6.下列场景中,最能体现“生于忧患”内涵的一项是() A.某企业在行业领先时,仍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 B.学生在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后,放松了学习态度 C.运动员因一次比赛失利而放弃训练,最终退出赛场 D.国家在和平时期,削减国防开支以发展经济 7.下列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价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高度契合 B.核心是强调苦难的不可避免性,主张消极接受命运 C.为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提供了“居安思危”的指导 D.主张国家应主动制造危机,以促进发展 8.下列对文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心忍性”指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心性更加坚韧 B.“曾益其所不能”指增加人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C.这句话阐明了苦难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D.表明苦难本身是好事,无需主动摆脱困境 9.下列对《孟子》相关内容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孟子独自编撰的,记录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仁政”思想在国家治理上的体现 C.孟子主张“性恶论”,认为苦难是矫正人性的必要手段 D.其思想核心是“法治”,强调以严刑峻法防止国家灭亡 10.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实意义的解读,合理的一项是() A.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主动寻找苦难,以此磨砺意志 B.提醒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顺利时要警惕潜在风险 C.告诉我们,国家只需关注外部威胁,就能实现长治久安 D.表明个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是否经历过重大挫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背景材料: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战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