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同步练习(二) 2025-2026学年 中职高教版 (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学号:_____ 分数: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对这一社会形态的准确理解是( ) A. 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将长期稳定存在 B. 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 C. 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D.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典范 2.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与“三改”的关系是( ) A. 同时进行,互不相干 B. 彼此对立,相互制约 C. “三改”是目的,“一化”是手段 D.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相辅相成 3.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和平赎买”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彻底消灭资产阶级 B. 减少改造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 C. 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D. 尽快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社会主义公有制 5. 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最重要的贡献是( ) A. 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确定了根本任务 C.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6. 关于1956-1976年这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下列评价最为客观全面的是( ) A. 由于缺乏经验,这段历史充满了错误和曲折,应予以否定 B. 在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C. 成就与曲折并存,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D. 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 7.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B. 使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 C.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D. 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 8. 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其内在逻辑在于( ) ①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③ 苏联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完美的建设蓝图 ④ 当时国际冷战格局的推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34分)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于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地稳步前进,经过战争,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毛泽东(1950年)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设想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客观原因。(6分) (2)尽管在过渡的“时间”上有所调整,但中国最终成功地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而非“国有化法令”完成了所有制的变革。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怎样的特点?(8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 ... ...